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分会动态
第七届混凝土工程技术科技论坛召开
时间:2019-12-09    来源:     分享:
12月8日上午,由 预拌混凝土分会主办的“第七届混凝土工程技术科技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

 

  12月8日上午,由 预拌混凝土分会主办的“第七届混凝土工程技术科技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

会议由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桂玲主持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 执行会长徐永模、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桂玲、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同济大学黄士元教授、清华大学覃维祖教授、中国铁道研究院研究员谢永江、中国混凝土与混凝土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师海霞、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峻峰、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丁建彤、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丁庆军、中国民航建设集团杨文科副经理、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中交四航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沙试验室主任张宝兰、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张小富、华夏建宇(北京)混凝土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路来军、 副秘书长张庆欢等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


   执行会长徐永模致辞。他首先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举办的支持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混凝土质量“三分靠材料,七分靠施工”。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混凝土工程事件如长沙问题的混凝土事件都反应了混凝土质量面临的一系列质疑,政府部门也通过混凝土工程质量监控相关措施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进一步提高施工的管理和施工技术是提高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他也表示混凝土材料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创新发展混凝土行业相关工艺和技术更加紧迫。


  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墙股份”)执行总裁王峻峰致辞时介绍,红墙股份是国内第一家以混凝土外加剂为单一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红墙股份和资深院士吴中伟的后人共同成立广东省红墙慈善基金会,将设立专项资金,为混凝土相关研究课题提供资源和支持。全国范围内,有志于研究混凝土和混凝土外加剂、有志于推动科技进步的科研人员,均全面开放经费申请。中国的混凝土和外加剂技术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路口,行业从业者应奋起直追,力争新一代核心外加剂技术在中国的突破。红墙股份愿推动举起基础研发创新这杆旗帜,为中国外加剂原创技术的发明做开路先锋。未来十年,红墙将投入过亿元研发费用,为外加剂发展的未来,提供基础研究,推动行业进步!


  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产值超过万亿、从业人员超过百万,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混凝土工程师辛勤的耕耘。为鼓励和表彰在工作岗位和生产一线,在混凝土材料、装备、信息化等技术应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以敬业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及出色的实践,为企业和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混凝土工程师, 预拌混凝土分会在会员单位中开展2019年度优秀混凝土工程师的推荐工作。

  按照《优秀混凝土工程师奖管理办法》,经申报和评选工作后,决定授予67名混凝土工程师“红墙杯”优秀混凝土工程师荣誉。

 

 

王桂玲、覃维祖共同为“红墙杯”优秀混凝土工程师颁发奖牌和证书

  他们(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分别是:陈济宽、陈建舟、程宝军、邓世侣、丁顺古、董彩霞、多晓梅、方超、符振辉、高春峰、耿长圣、黄剑锋、姜刚云、姜平、冷政、李亚、李益群、梁伟、林喜华、刘俊、刘明、刘天云、刘业恒、陆加越、陆乔、路飞、罗建、孟令敏、孟书灵、欧阳学林、钱伟、秦思波、孙爱东、邰炜、覃景河、唐惠琴、唐望、田海刚、王成杰、王国强、王俊杰、韦云志、文娟、夏伟庭、肖晓磊、肖拥军、谢业晶、薛建军、薛林方、杨冬、杨建宁、杨志会、岳海虹、张海峰、张红军、张建房、张杰、张凯、张凯峰、张平、张翔宇、张永生、张玉召、赵博、赵锋、赵玉芳、周友益。


  会议上,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师海霞公布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调整结果。现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组成(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

  顾问委员:廉慧珍、覃维祖

  主任委员:王桂玲

  副主任委员:马志华、谢永江、阎培渝、杨文科、路来军

  专家委员(混凝土产品与技术专业委员会):

  蔡亚宁、邓裕才、董彩霞、傅坚明、高芳胜、耿长圣、郭保林、郭丛乔、姜平、康立中、李建勇、李曦、李佑均、李玉琳、梁军、梁伟、林喜华、刘军辉、马双平、孟书灵、聂法智、秦国新、孙爱东、汪恭胜、王安岭、王智、杨根宏、杨荣俊、臧军、张大康、张海霞、张宏伟、张平均、张伟宏、赵彩霞、赵日煦、赵玉芳、钟佳墙、钟思凯、朱南平

  专家委员(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专业委员会):

  陈可、崔庆怡、戴西行、傅正茂、何建、贺鸿珠、金晓西、雷勇、黎红兵、李从波、李建新、刘闯、刘松柏、刘长君、陆道渊、骆长安、毛海勇、孟明洁、莫立武、庞少华、平学兵、沈建明、沈文忠、孙志超、唐苏滇、王福川、王公胜、王军、王勇、吴翠娥、吴琨、肖志斌、许国平、杨杨、俞育均、袁伟、张建新、张震、钟开红、周卫东、朱强。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丁建彤带来《水利水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技术现状与趋势》的报告。他从原材料性能、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温控计算四个方面概括了水工混凝土防裂技术的特点,介绍了低热水泥、超高掺量粉煤灰、水化热抑制剂、PVA纤维和玄武岩纤维、温度应力试验法、智能通水等技术趋势。他在报告中同时指出,相关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但同时不能一刀切,不能个性化,行业取得的先进成果应及时体现到标准,否则标准就会制约科研成果的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丁庆军《桥梁混凝土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他在报告中指出预拌混凝土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成本高、表面密度大、收缩性大等。


  中国民航建设集团杨文科副经理《机场道路混凝土设计与应用》。他在报告中指出,机场道面混凝土有两大明显特点:面积大和质量要求高,这在现代混凝土环境中,对混凝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场道面施工的最关键的也是难度最大的任务就是防止裂缝和断板。发生裂缝板必须按报废处理。所以,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一项控制主要是防止裂缝。机场道面选用的是其它行业早已淘汰了的干硬性混凝土。主要的原因是粗骨料用量大,胶凝材料用量小、砂率小,收缩小体积稳定性好,不容易产生裂缝。同时他也表示,在原材料的选择中,水泥生产方面影响裂缝的因素有十四种,水泥的选择也非常关键。


  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中交四航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沙试验室主任张宝兰《港珠澳大桥预制沉管混凝土全面质量管理与方法》。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国内唯一外海深埋式沉管隧道。海中主体全长35.6千米,从动工到最后通车,作为世纪性重大混凝土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对预制沉管混凝土的质量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分别围绕工程概况、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耐久性设计、配合比设计、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等五大方面开展报告。


  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张小富《混凝土原材料变化与外加剂的发展趋势》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分析当前混凝土原材料变化趋势。优质河砂面临枯竭的局面,机制砂石、建筑固废再生砂/尾矿砂石等人工砂石将成为未来机制砂的发展必然趋势。此外,他还表示减水剂的性能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各施工领域对混凝土的要求。


  华夏建宇(北京)混凝土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路来军《混凝土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骨料的泥块含量和含泥量对混凝土质量都是有害无益,必须严格控制。国家多项标准和规范中都严格限制。但是市场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部分企业持侥幸心理,屡屡突破上限,试图用实验证明无害,名曰“部分外加剂适应含泥量高的骨料,流动性不变,强度(抗压)不降低等”。混凝土工程是百年大计,方方面面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检测,应深刻反省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混凝土问题,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杜绝伪科学。


   副秘书长张庆欢带来标准《预拌混凝土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解读。她表示制定预拌混凝土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能够淘汰能耗不达标的落后装备、生产线,促进现有企业通过有效实施节能管理及技改措施来规范其节能环保管理工作,同时,还能够促进预拌混凝土企业在新建生产线上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引导预拌混凝土企业建立节能管理体系、提高节能管理意识,进而促进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之后,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同济大学黄士元教授、清华大学覃维祖教授、中国铁道研究院研究员谢永江等业内专家学者开展互动交流。


  黄士元教授:混凝土的实际情况比较尴尬,砂石质量堪忧,沙子中含泥量高,只有多加水泥,重点工程买沙难,但此举也实属这是无奈。现在的行业恶性竞争情况明显,它的结果都是降低了混凝土的质量。同时他也指出海砂混凝土必须要用,必须要经过洗砂环节,但是中国目前没有洗砂厂。


  覃维祖教授:目前国内混凝土技术需要创新。现代意义上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源自欧洲,是在高强混凝土的基础上研发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还有待考量。目前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问题是水泥用量太大,整体来说配合比设计落后于工程施工。他认为机制砂的使用打破了骨料、粉体,胶凝材料三者之间的界限。他认为机制砂的使用也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但机制砂带来了关于粉体的问题,而粉体和水泥是同一个量级上的产品。针对此前报告中提出的含泥量等问题,他指出这是受到了管理方面和经济的影响,不是经济的问题。


  最后,廉慧珍教授和与会人员展开了互动讨论。针对此前她的文章中指出的“多数机制砂优于河砂”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廉慧珍教授指出在混凝土相关专业表达理解中,切忌断章取义。

(责任编辑:徐洁)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