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杰出工程师
2019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工程师 张宝兰
时间:2020-07-27    来源:张红    分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广州港湾副总经理兼任南沙检测中心主任  张宝兰


2019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工程师颁奖词


直到中央电视台播放,才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港珠澳大桥20位功臣建设者代表中,有一位我们以前并不认识的女士,时任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试验室主任的张宝兰。就是她,展示了混凝土科技工作者在这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中的重要贡献。

  港珠澳大桥的关键部位是6.7公里的水下沉管,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 年,但决定沉管质量的混凝土配合比却是一个前人没有回答过的世界级难题。在荒芜的小岛上,张宝兰和她的团队奋战2000多个日日夜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研究,试配和测试的混凝土量高达1700立方,用坏了5台混凝土搅拌机,直到圆满完成33节沉管和最终接头的混凝土浇筑任务,创造了沉管不裂、滴水不漏的工程奇迹,被领导称赞为当之无愧的建设功臣。

  7年奋战在伶仃洋荒芜的小岛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只有在港珠澳大桥惊艳天下的时刻,我们才看到她大写的人生。张宝兰在最普通的试验室主任岗位上成就了中国混凝土行业的一段传奇,是我们混凝土科技工作者引以为自豪的 “铿锵玫瑰”。 



中国混凝土行业的“铿锵玫瑰”
访2019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工程师”张宝兰


这朵芬芳而清丽的中国混凝土“铿锵玫瑰”就盛开在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

2019年12月7日,在南京隆重举行的“2019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一年一度的行业荣誉表彰盛大举行。这些荣誉都是授予全行业功勋卓著的企业或个人。在行业“杰出工程师”的表彰中,一位端庄、优雅、知性的女士受到了全场一千多名与会代表的注目。

她就是张宝兰。

表彰评审委员会为2019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工程师”张宝兰撰写的颁奖词是:“直到中央电视台播放,才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港珠澳大桥20位功臣建设者代表中,有一位我们以前并不认识的女士,时任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试验室主任的张宝兰。就是她,展示了混凝土科技工作者在这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中的重要贡献。

港珠澳大桥的关键部位是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在荒芜的小岛上,张宝兰和她的团队奋战2000多个日日夜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研究,试配和测试的混凝土量高达1700立方米,用坏了5台混凝土搅拌机,直到圆满完成33节沉管和最终接头的混凝土浇筑任务,和建设者们一起创造了大体积混凝土不开裂、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工程奇迹,被领导称赞为当之无愧的建设功臣。

7年奋战在伶仃洋荒芜的小岛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只有在港珠澳大桥惊艳天下的时刻,我们才看到她大写的人生。张宝兰在最普通的试验室主任岗位上成就了中国混凝土行业的一段传奇,是我们混凝土科技工作者引以为自豪的“铿锵玫瑰”。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年度“杰出工程师”是含金量非常高的荣誉。张宝兰是这项荣誉设立以来第一位脱颖而出的女性获奖者。与会代表对张宝兰报以了热烈而经久的掌声。这掌声中既有对她获得这项实至名归荣誉的肯定与钦佩,更有对她为中国混凝土行业在超级工程中所作出杰出贡献的敬意与自豪。有人说张宝兰是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的“铁娘子”;有人说张宝兰是中国超级工程建设中的巾帼英雄。而我们说张宝兰是中国混凝土行业的“铿锵玫瑰”。

中国混凝土行业欣赏和喜爱这朵“铿锵玫瑰”。

中国混凝土行业更敬重和礼赞这朵“铿锵玫瑰”。



伶仃洋上写传奇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建设的首条外海深埋式沉管隧道、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极其复杂。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家单位、两万多名建设者汇集到伶仃洋,以一争雄长的气势和情怀,开始了漫长的艰苦奋战。工程建设者们不畏艰辛,经历了可歌可泣的两千多个日夜,以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创下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成功铸就了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10月23日,伶仃洋上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巨龙,舞动在潋滟波光之上。在一桥惊艳天下的瞬间,无数的人都看到了张宝兰在伶仃洋上不凡的人生。



港珠澳大桥很美,美在哪里呢?海中无桥,我自横渡。横渡的途径,就是从隧道中穿越。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抗8级地震,抵御16级台风,沉管隧道深埋在44.5米深海底,不能有裂缝,不能有渗漏,33节沉管,每个重达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母。每个管节,长180米,由8个节段组成,每个小节段都是常人眼里的庞然大物。33节沉管的安装被比作“深海穿针”。项目上流传着一句话:港珠澳大桥能否建成看岛隧,岛隧的关键在沉管。港珠澳大桥岛隧面临的第一个难点是沉管预制,沉管试验室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混凝土无裂缝。全球混凝土业内的人士谁不知道这个挑战的巨大与艰难,而沉管隧道要保证120年在海底不漏水,混凝土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业界常说“大体积的混凝土开裂是正常的,不开裂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寿命,海底沉管隧道必须要经受住时间和海水压力的侵蚀,在40多米深的海底,万一混凝土有裂缝出现,海水渗透的通道变得直接,氯盐非常容易集聚到钢筋表面,使沉管中的钢筋腐蚀速度更快,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破坏加速。

张宝兰立志破解这道混凝土世界级技术难题。所谓的“不开裂”配方,一是要让混凝土不开裂,二是寻找合适的措施,阻碍海水氯盐渗透的速度,尽可能延长混凝土的安全使用寿命。配合比配方的起点是从湛江暴露试验站开始的。港珠澳大桥与湛江暴露试验站相距仅4百多公里,而湛江暴露站与港珠澳大桥服役环境高度相似。无论是年平均气温、最热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还是海水中的氯离子含量及海水的pH值等等。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最重要依据是以张宝兰所在单位在湛江的暴露试验站所获得的数据做支撑。这个暴露试验站1986年建成,1987年开始放置试件,而张宝兰是1987年毕业到单位后就参与了此项工作,后来一直由张宝兰来负责维护和放置试件,年复一年,经张宝兰手积累的20多年的暴露试验站数据堪称“海量”,直到2005年。最重要的大掺量粉煤灰和矿渣粉混掺体系都是张宝兰亲自设计制作放置的试件。在混凝土工程技术中,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数据更有价值了,她所有配比的试验都是在现场完成的。为了这个配方的诞生,她以20多年来的暴露试验数据为基础,历时一年多辗转多地,经历二次工艺改变,上千次试验,仅室内试验就消耗各种原材料100多吨,打了17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上岛一个月“打”走了4个壮小伙子。通过6次现场小尺寸模型试验,2次足尺模型试验,最终她带领团队配制出水胶比为0.35,胶材总量420kg/m3,水泥为189kg/m3使混凝土开裂风险降到极致的“不开裂混凝土超级配方”。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林鸣说,“桂山岛沉管混凝土状态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项目副总经理罗冬说:“张宝兰带领团队反复配比了100多吨混凝土,终于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级配方’”。这是张宝兰扎根牛头岛七年创造的“滴水不漏”的世界奇迹,为沉管预制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桥建成后,望着飞架三地的巨龙,张宝兰能把她早年的研究成果用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上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收获与自豪。


梅花香自苦寒来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1987年,张宝兰毕业后就分配到了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从事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到2011年登上伶仃洋牛头荒岛从事港珠澳大桥项目前做了20多年的研究工作。作为女性能在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坚持20年不放弃的,在她的同学中屈指可数。刚入行时,张宝兰跟着单位里的老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大概十年时间,老大姐退休了,张宝兰便扛起了暴露试验站相关科研的大旗。现在的她,让很多职场同行羡慕不已,但就当初来讲,很多人是不愿意接手这个岗位的。搞科研项目,需要制作成千上百组试件,一年四季都需要打混凝土,打起混凝土来是从早到晚,活是又脏又累;从广州到湛江暴露试验站,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需要渡轮摆渡,没有两天是到不了目的地的,在路途上至少要住一个晚上,当时的工资奖金少,而且出差的补助又少,住宿环境也非常简陋,一个月出几天差节省的费用全贴进去还不够,需要更加省吃简用。暴露试验站设置在码头底下,为了赶潮水,需要凌晨或者四、五点就爬起来。夏天在码头下面酷热湿闷,冬天是冷风割面海水冰冷刺骨,不注意还有掉到海里去的风险。张宝兰是领导安排了什么活就认认真真把活干好。

张宝兰身上有极强的使命感,她认为,无论工作环境怎样定义女性角色,自己作为专业的工作者,只要是份内该做的事情,都必须做好。张宝兰从不会主动放弃,用她的话说,只要她答应了,无论多苦,哪怕需要“上刀山下火海”,她也会咬牙坚持。到珠海前她答应了领导到项目上工作,以为是在珠海,却没有想到会是在牛头岛,在知道要上牛头岛主持试验室工作的时候,她的内心是纠结的。张宝兰清楚地记得,当时和林鸣总经理一起见面的还有中交四航局四航研究院院长董志良、副院长以及一位部门领导,林鸣总拿了一个32开大小的小册子,上面画着港珠澳大桥的地理位置图,在背面是相关的介绍资料,那张图后来张宝兰还特意带回去收藏。当时林鸣说:我们的试验室要建在牛头岛上。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的基地是伶仃洋的牛头岛,从广州驾车前往珠海,再转乘渡轮到伶仃洋深处的荒岛牛头岛,这条3个小时的路线,张宝兰一走就是7年。在赶赴现场的路上,张宝兰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海中荒岛,白手起家”。初始的时候,那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甚至没有人,厂房、试验室都需要从零开始。

她到时,远离陆地的牛头岛,试验室还处在规划中,全部事情要等她自己去搞定。而她必须在4个月内建成与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相匹配的试验室。一到项目,张宝兰就开始奔波于各个项目部门,组建筹建试验室小组,完善试验室前期筹建规划;她更带头上岛,与两个年轻姑娘挤在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房子里,进房后必须先关上门,人才能转身;三个人睡的是上下床位,用的是公共卫生间。

为了保证海上运输时仪器设备的安全,她亲自押送。一次,她带领几个年轻人一起押送设备,装船、航运,协调吊运,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等返回到营地码头时已是凌晨1点。当时船靠不了岸,只能在船舱的甲板上躺了几小时,直到第二天8点才下船,整整24小时。整个筹建过程中的困难让人难以想象。但4个月后,荒芜的牛头岛上建成了“整体形象良好、设备一流、人员一流、管理一流”的试验室,被林鸣总经理誉为“桂山岛上的一颗明珠”,其为大桥沉管预制质量保驾护航。

7年来,站在牛头岛山顶观礼台眺望港珠澳大桥岛隧沉管预制厂厂区,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几乎每天都出现在这里—头戴安全帽,手持对讲机,一边匆匆往外走一边说:“走,我们去现场看看”。这就是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的试验主任张宝兰。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这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实质上是根据组成材料的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的三大参数: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面对这样不开裂的顶级难题,她坦言,所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

张宝兰常常说:“混凝土配合比不仅仅是计算出来,最终是要靠一次次试验打出来的”。

夜已深,试验室一楼混凝土成型间的灯总是亮着,不时传来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张宝兰坐镇一线,带着团队,时而进行拌制与检测;时而聚在一起讨论,不时地在小黑板上写画着各种数据和曲线。

“泌水率还是没有降下来啊,增稠剂的用量能不能增加一点?”

“不能加了,混凝土有点流不动了!”

“OK,不过引气剂用量要稍微加一点,大家最后再搅一锅料我们看看效果。”

一个沉管管节光混凝土就重达8000吨,要在30多个小时内浇注在模板中,张宝兰不能合眼;光33节沉管浇注,耗时五年,每次浇注30多个小时连轴转,最长一次50多个小时没合眼。

原材料的质量检测把关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得罪人”的工作。但在这几年里,张宝兰团队在严格检测的前提下一共清退了1.6万吨不合格材料。做这样的决定是需要正确的数据支撑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的,“这样的压力我的团队只有我来承担,”张宝兰说。“岛上只有一个试验室,我们为了保证沉管的质量,保证120年使用寿命,我们必须按照标准规范执行。”对此,张宝兰斩钉截铁绝不含糊。


英雄情怀女儿泪


张宝兰取得这样的非凡业绩绝非偶然。

张宝兰,中共党员,1987至今,她在中交四航研究院(原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不离不弃地工作,主要从事科研、检测、经营、管理等工作,因早年长期默默无闻的从事着最基础的科研技术工作,对混凝土理论与技术的融汇贯通有着扎实的功底。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担任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试验室主任,现任广州港湾副总经理兼任南沙检测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先,她怀有强烈的使命感。从张宝兰同志身上能清晰感受到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担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她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1983~1987年,她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读本科,2006~2009年,她硕士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32年来从未离开过混凝土相关工作。她是从做一个个试块起步的混凝土大师。第三,她具有勇攀高峰的超人意志。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得到真实的数据,她不怕苦不怕累,从《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与研究》、《抗盐污染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成套技术研究》到《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等课题,她带领男同志们制作和放置了大批试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多年来,她参编2项规范,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

张宝兰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功臣中唯一的女性高级知识分子,是中交四航局第一位女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为当之无愧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功臣”,她先后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巾帼奖”、港珠澳大桥“建设功臣”、广东省第十期“南粤楷模”、“企业标兵”、“中交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大桥开通仪式之后,张宝兰还作为2万名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20名代表之一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但作为女性在男性主导行业中打拼出成绩的背后,是荣誉无法涵盖的孤独、艰难与压力。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唯一在一线的女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年中张宝兰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

她在事业与家庭中做过艰难的抉择。“试验室筹建工作是块硬骨头。”接到命令后,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听说她要住进珠海的一个岛上,急了:“你走了,我怎么办?”那段时间,是她最痛苦、最难抉择的时期。但为了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她选择了事业:上岛。为了大桥,她义无反顾地告别了80多岁的老母亲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来到了牛头岛上。当时的张宝兰已经46岁,80多岁的老母亲已经和她一起生活了3年,身体欠佳;儿子刚考上高中很快就要参加高考,面临着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但是工作需要她,领导的认可也让她无可推辞。2011年5月她被委以重任派往牛头岛管起大桥沉管预制厂混凝土试验室工作。

“2011年接到任务过来,到2017年大桥岛隧完工,我错过了儿子的高考。”守着荒岛这些年,张宝兰牺牲了许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张宝兰至今还能想起孩子第一次到岛上看望她的情景,同事问我的儿子:“你想不想妈妈多陪陪你?”同事告诉张宝兰:“你儿子说,小时候会希望妈妈多陪陪,但现在已经长大了。”复述着孩子的话,这位牛头岛上的“铁娘子”眼中满是歉疚。

因为投身港珠澳大桥建设,张宝兰未能在母亲生前尽孝,施工开始后,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张宝兰不得不把和自己住了5年多的母亲送回老家,扎根工地,全身心投入到超级工程的建设中。她曾向母亲承诺,等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一定开车带她上桥走一走,看一看,带她坐飞机去北京看看天安门、长城。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那成为了她心里永远的痛。提起母亲,张宝兰在广东电视台的采访现场潸然泪下。但含着眼泪,张宝兰依然坚强地说:“人生没有完美,大桥成就了我的事业,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面对家人,我深感愧疚;面对大桥,我倍感自豪。”

七年唯一一次休假是因为摔伤。张宝兰虽说是工地上的“老人”了,但也有出意外的时候。一次,她在到预制厂现场察看混凝土沉管拆除模板后的质量状况时,从1.2米多高的台子下来时,脚踩的台子下方的垫脚桶滑倒造成人摔在下边的沟沿上,她以为肋骨摔断了。本想第二天下午开完会后再去治疗的她,当天晚上痛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实在扛不住了,才上岸去医院检查,并在家里休养了近10天。这也是她7年来难得的一次休长假。张宝兰,一位在建桥期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巾帼奖”的“铁娘子”,也只有此时才能让自己休息下来。

7年中,她只回家过了一个春节。

港珠澳大桥项目是众人敬仰的,当然漫长的岁月单调而艰苦的工作环境,也是令人生畏的,很少人是主动请缨并坚持到最后的,而且能坚持到最后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当时去项目上参观的同学开玩笑的对张宝兰说:“宝兰,将来你可是要做劳模、做英雄的哦!”张宝兰笑着说:“开什么玩笑,当初李克强总理来项目剪彩,如果竣工的时候他还能来,我能跟他握个手就已经很满足了!”没想到,落成典礼上,习总书记亲自来剪彩,并和张宝兰等施工、设计、运维建设者代表们亲切握手,留下珍贵的合影。“能够亲耳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倍感幸福和荣耀”,张宝兰说。

2019年11月中旬,记者采访张宝兰时,她穿着质朴的西装式工装,在她广州南沙简洁的办公室里,她神态自若,传递着严谨和庄重的气息。记者看到了她穿旗袍的照片,雅致且雍容。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一线的女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她带领团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在她的团队中,她既是领导、同事,又是母亲、大姐。七年里,张宝兰为港珠澳大桥奉献了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汗水,这样一位始终坚持奋战在大桥建设一线,面对再多困难险阻,经历再多暴风骤雨,从来不曾说过松懈和放弃的女性,明明也和每一个普通女人一样,需要关怀和爱护,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也期待着她回家的身影。在别人眼里,也许她是个雷厉风行的女中豪杰,可在她的内心深处最想做的事,还是成为八十多岁老母亲孝顺的女儿,深情丈夫贤惠的妻子和懂事儿子最贴心的母亲。

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宝兰的千言万语最后都汇成一句话:“很开心这辈子遇到了港珠澳大桥项目,能够与中交集团的精英们为伍,是我人生之幸事。”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