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终身贡献奖——游宝坤
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游宝坤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终身贡献奖颁奖词
他为中国特种水泥及混凝土工程技术创新奋斗长达50多年,矢志不渝,初心不忘,乡音不改(一口标准的广东普通话);他不仅潜心科研,更注重技术转化和工程应用,成果丰硕,贡献卓越。他负责和参与的研究开发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他主持研究和推广的无声破碎剂及其"无声爆破"技术,80年代初在全国引起轰动,极大地提高了石材开采成品率,迄今在城市混凝土工程破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无声破碎剂材料技术产业。 80年代中期,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开创了知名的U型混凝土膨胀剂生产和工程应用技术,并开创性地发起组建了纯民间的全国性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推广组织--科龙中心(在当时是没有"准生证"的社团组织,是 膨胀剂与膨胀混凝土分会的前身),从而奠定了我国混凝土膨胀剂产业的发展基础,推动了中国膨胀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UEA膨胀剂因此成了他的历史标识。他就是在中国混凝土膨胀剂和膨胀混凝土工程领域中享有盛誉的游宝坤先生,让我们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白首犹怀赤子心
— 记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游宝坤
提起膨胀剂,混凝土圈内无人不知游宝坤。膨胀剂显然成了游宝坤的一个符号。
在2016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游宝坤被授予“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终身贡献奖”。大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在我国混凝土膨胀剂和膨胀剂混凝土工程领域中享有盛誉,为我国特种水泥及混凝土工程技术创新奋斗长达50多年,矢志不渝,初心不忘;他不仅潜心科研,更注重技术转化和工程应用,成果丰硕,贡献卓越。他负责和参与的研究开发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他主持研究和推广的无声破碎剂及其“无声爆破”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石材开采成品率,迄今在城市混凝土工程破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我国无声破碎剂材料技术产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开创了知名的U型混凝土膨胀剂生产和工程应用技术,并开创性地发起组建了纯民间的全国性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推广组织—科龙中心(在当时是没有“准生证”的社团组织,是 膨胀剂与膨胀混凝土分会的前身),从而奠定了我国混凝土膨胀剂产业的发展基础,推动了我国膨胀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UEA膨胀剂因此成了他的历史标识。
这段颁奖词高度概括了游宝坤50多年来在混凝土膨胀剂和膨胀剂混凝土工程领域作出的巨大成就和贡献,确立了他在这一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对此,古稀之年的游宝坤是这样定义自己的:“人生经历多曲折,白头虽老赤心存。”前一句是他人生经历的写照,后一句则表达了他不忘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自古英才多磨难 矢志不渝玉汝成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山市,是一个地杰人灵、人才辈出的地方,也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故乡。1938年8月,游宝坤就出生在这里,父母是当地的牙科医生。日本人侵入广东后,全家人被迫逃到香港避难,颠沛流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得以重返故里。眼见社会的动荡和家庭的变故,一颗爱国赤子心从此深深埋在了游宝坤心底。
回到中山,游宝坤刻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1958年,游宝坤谢绝美国亲友让他出国念书的好意,怀揣报国的梦想,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因华侨关系,未被录取,却阴差阳错被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机系硅酸盐专业录取。大学时期,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的艰苦并没有使游宝坤产生抱怨,而是更加激发他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动力;不仅学习上进,作为系学生会宣传部长,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矢志报效祖国。
1962年,游宝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我国建材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下称建材院),从此成为一个真正的建材人。在建材院水泥所品种室,游宝坤参与到王延生、唐鸿志负责的膨胀水泥研究组。他说,对于膨胀水泥,大学时只了解一些皮毛,知识很不够用。于是,他一边参加试验,一边收集关于膨胀水泥的国内外资料。有一次,他偶然在书店里发现苏联水泥研究院撰着的《膨胀水泥》一书,如获至宝;在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利用业余时间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因文革未能出版)。这本着作使游宝坤大开眼界,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苏联、德国、美国等国家在膨胀-自应力水泥研究领域的情况,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当游宝坤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文革不仅使科研工作几乎全部停顿下来,也使游宝坤的家庭遭受了巨大的不幸。全家四口人先被下放到广东英德五七干校,后转到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1972年全家返京后,妻子又因华侨的身份受到冲击,患上精神分裂症而跳楼自杀。接连的灾难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游宝坤说,这是他人生最痛苦的时期。
生活的坎坷并没有将游宝坤击垮,坚强的内心和乐观的精神一直支撑着他。为了更好地、全身心地工作,他把小儿子送回中山交给自己母亲抚养,大儿子则留在自己身边照料,安排妥当后,便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科研探路贵涉远 无人迹处有奇观
1962年~1966年是游宝坤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期。那几年,他主要从事利用我国回转窑生产的不同矿物组成的高铝水泥熟料,研制硅酸盐膨胀水泥和铝酸盐膨胀-自应力水泥的工作。他说,那时候干活真正是不计报酬,不怕苦,不怕累;下工厂,跑工地,写报告,全凭一腔激情。
文革期间,虽然科研工作几乎停顿下来,但游宝坤没有闲下来,偷偷地自个儿搞科研。他用低品位矾土和石灰石掺入石膏矿化剂,在实验室研制出含有无水硫铝酸钙的高铝水泥熟料,配制膨胀水泥首次获得成功;如果从工艺合成矿物的时间上说,这应该算是国内最早的。
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五七干校期间,游宝坤曾自学日文,翻译了日本有关膨胀剂资料,还作了CSA混凝土系列试验和工程应用。从五七干校回来后,他与陈金川、邓慎操成功研究并解析了日本的CSA膨胀剂,尽管后来研究工作不得不中止,却为日后我国膨胀剂的研制和开发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6年,文革结束。笼罩在科学界上空的阴霾终于散去,露出阳光,科研工作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游宝坤顿感全身充满活力,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中,很快便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
继研发成功铝酸盐水泥和硅酸盐膨胀水泥后,游宝坤又参与发明了明矾石膨胀-自应力水泥,主持含有硫酸铝钾(钠)矿物的明矾石在水泥中的水化与膨胀机理的研究。游宝坤说,这些水泥在水化过程中生成膨胀性结晶—钙矾石,使水泥产生适度体积膨胀,达到减少收缩裂缝的效果;同时,钙矾石能填充和堵塞毛细孔缝,降低总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在我国和前苏联膨胀水泥标准中,除了膨胀率和强度外,还有抗渗指标。这说明,膨胀水泥是一种微膨胀防水水泥”。由于采用明矾石代替高铝水泥熟料制作膨胀水泥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该成果因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对于游宝坤来说,实验室的研究远远不够,他更希望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在老专家的带领下,他下厂中试膨胀水泥,下工地指导施工,不分上班下班时间,人们都说他“长在车间,长在实验室,长在工地上”。正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游宝坤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在吴中伟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明矾石膨胀水泥混凝土被首次成功用于浇筑建材院地下人防工程和天津火车西站地下隧道。之后,游宝坤提出将该膨胀混凝土用于毛主席纪念堂(100m×100m)双十字后浇带的填充,方案得到采用并大获成功。这些工程实践使他认识到,膨胀水泥是一个好东西,可以用于地下工程的结构自防水。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大体量地下工程很少,膨胀水泥只能用于接缝和防水抹面,用量少、价格贵、运输难,应用受到限制。
1982年~1986年,受日本静态破碎剂的启发,游宝坤和王延生等人研制出无声破碎剂(简称SCA),引起全国性的轰动。这种破碎剂经8小时到12小时,就能把混凝土和岩石无声无息地破碎掉,克服了炸药破碎既危险、破坏性又强的缺点,开创了我国安全破碎的技术,获得当时建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很快得到推广和引用,并出口国外。这项技术可以说是游宝坤科研史上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神来之笔”。
第五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暨 膨胀混凝土分会成立大会部分代表合影
1998年在南昌召开第二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并庆祝吴中伟院士八十寿辰,部分代表合影
指导企业生产UEA膨胀剂
1984年应邀到香港用无声破碎剂破碎岩石示范表演
1988年应邀到新喀里多尼亚Koumac矿山指导工人用SCA开采大理石
指导武汉三源特材公司生产高钙膨胀熟料
1988年科龙中心成立,吴中伟院士、曹永康副院长到会祝贺
或许膨胀剂与游宝坤的渊源未了。1986年,游宝坤回师继续他的混凝土膨胀剂的研究。这次,他首先翻译了日本有关膨胀剂的资料,做到心中有底。然而,在实验室搞出样品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要做大量的混凝土试验,还需要人才和专用试验室,此时恰逢建材院进行科技改革,确定以项目为经济核算单位。于是,游宝坤立即找到从事自应力混凝土研究的吴万春项目组,提出合作要求。这个要求很快得到同意,经曹永康所长和王文义副所长的批准,UEA(U型膨胀剂,是英文名称 u-type expansive agent for concrete 的缩写)项目组正式成立。1988年,游宝坤与韩立林利用CSA熟料、明矾石和无水石膏研制成功第一代UEA膨胀剂,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混凝土膨胀剂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混凝土膨胀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随后,游宝坤与吴万春、刘江宁、于发明、赵顺增、李乃珍等又开展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研究,提出了膨胀混凝土设计参数,UEA膨胀剂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作用和工程应用,对大体积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结构稳定性和提高港工建筑耐久性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补偿收缩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吴中伟院士对这一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1988年,UEA膨胀剂通过部级鉴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第二代、第三代UEA、PEA灌注桩膨胀剂,UGM无收缩高强灌浆料等新产品相继研制成功。UEA膨胀剂是游宝坤取得的第二项重大科技成果,并从此成为他的科研标识。
经过大规模的工程实践,游宝坤和他的团队总结出补偿收缩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和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裂渗控制三大应用技术。在此基础上,编制了《UEA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工法》,1992年经建设部施工管理司批准列入国家级工法(YJGF 22-29)。这是我国结构自防水技术的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使退休了,游宝坤也没有放下科研创新工作。他仍然抓紧时间研究如何提高膨胀剂质量和应用技术水平,开发抗裂防腐剂、钢管内衬抗裂防渗干拌砂浆、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等扩大膨胀剂应用范围的新产品;试制成功了铝酸钙-硫铝酸钙膨胀熟料及其膨胀剂;提出了采用隧道窑煅烧熟料的建议(这是特种水泥熟料生产工艺的一种辅助性技术革新)。
他仍然思考着膨胀剂的发展问题,比如:对于墙体开裂,他认为开发早期膨胀较大、最终干缩较小的膨胀剂,有望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对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理论实践需进行深层次研究,他希望能实现预测抗裂性能,在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领域,在“抗放兼施”的“抗”方面,从材料和应用上形成有力的支撑。
对科研的热忱,对事业的专注,使游宝坤把科研历程当做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他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有爱国心和责任感,要把科研工作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有一种用之不竭的干劲儿,这应该是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卢梭这句话正是对游宝坤科研精神的最好诠释。
为学志当存高远 实践敢为天下先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在时代的感召下,加上广东人天生具有敏锐的经济意识和开拓精神,游宝坤开始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
此前,对于身处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工作很纯粹,他们只管负责研究,科研成果一经鉴定,就算完成任务,后面的生产和应用等工作均由工厂和施工单位去做;由于行业和部门的隔阂,许多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被延迟甚至弃用,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无限期搁置。对此,游宝坤的想法是,纸上的东西一定要尽快转化成产品,让产品服务社会。他要成为打破惯性思维定式的探索者,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践行者,让科研成果真正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无声破碎剂(SCA)研发出来后,游宝坤负责主持SCA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市场开发。他主动联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SCA的静态破碎效果;适时组织讲座和现场破碎混凝土展示,引起轰动效应。当时建材院水泥中间试验厂已经生产SCA,掌握了简易破碎方法,于是游宝坤发起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西安等城市建立无声破碎工程队(公司),承接各种混凝土和岩石破碎工程。随后,他又主持SCA应用于石材开采,编写了《无声破碎剂应用技术》、《石材无声切割方法》等资料,制作录像,成为推广SCA的利器。经过三年的努力,SCA不仅在全国得到推广,游宝坤还应邀到香港、澳大利亚作示范表演。如今,SCA已出口到许多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形成我国无声破碎剂技术产业。
SCA的成功推广和应用,是游宝坤试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次,由此积累了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市场经验,为后来UEA膨胀剂的推广和应用趟出一条路子。
1994年访问俄罗斯
1998年访日代表专家到工地参观
民建中央副主席黄大能介绍游宝坤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2005年应澳门土木工程学会邀请作学术交流
UEA研究组其实是一个跨所合作,是建材院水泥所和房建所的合作。过去这两个所没有工作交集,正是游宝坤的远见卓识,促成两个所的“联姻”,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也正是有了这个合作,膨胀剂的应用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
UEA研究组一成立,游宝坤即向石家庄市特种水泥厂总工程师李乃珍提出合作中试生产UEA,并达成共识。在石家庄进行UEA工业试生产期间,他不仅向技术人员阐述吴中伟院士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理论,讲解膨胀剂的化学机理和应用前景,而且还顶着窑口几百度的高温和看火工一起手持钢钎打圈,不顾一身泥水,一副志在必得的豪气。中试UEA成功后,游宝坤与吴万春、刘江宁、赵顺增等人一起开始UEA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试验证明,UEA补偿收缩混凝土具有抗裂防渗的双功能。
为了进一步开发这种刚性防水技术,1988年,在曹永康的支持下,游宝坤发起成立了“科龙抗裂防渗技术开发中心”。这是一个集科研、设计和生产企业于一体的研发中心,大部分省级建筑(建材)科研所参与了进来,以UEA膨胀剂为龙头产品,开展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应用技术研究。同时,游宝坤也希望借助科龙这个平台,利用科龙在各地的研究所和一些生产厂、转让厂,形成一种产品由过去单一的、研究院推广模式,逐渐扩展到社会推广和研发模式,这种思路之前没有人想到过。说到根本,游宝坤就是想把产品推广到社会,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思路与今天的“互联网+”可谓如出一辙。
科龙中心的成立,融入了企业与科研单位互利合作、共享共赢的理念,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生产厂因有本省建筑科研院所作技术支持单位,更加有利于开发市场,这是游宝坤将膨胀剂转化为生产力设想的第一步成功之举,也是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得意之作。一手抓UEA的生产,一手抓UEA的工程应用,他亲自深入市场,联系客户,从不以专家学者自居。正是游宝坤具有对市场经济的不凡胆略和大刀阔斧的做事风格,膨胀剂很快在市场中得到认可,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膨胀剂的应用也逐渐走向建筑、交通、水工、市政等诸多领域。
在游宝坤看来,吴中伟院士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开发UEA混凝土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一方面改进UEA膨胀剂质量,着手和支持其他品牌膨胀剂的开发,通过市场竞争,促进膨胀剂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膨胀剂的应用技术研究,抓住建筑设计院这个龙头,充分合作,较快打开市场,这是游宝坤将膨胀剂转化为生产力设想的第二步成功之举。
为了配合顺利实施膨胀剂的生产和应用,游宝坤先后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混凝土膨胀剂》建材行业标准,主编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第八章 膨胀剂”,与赵顺增等人一起编制了建设部颁布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导则》,这些标准和规范为我国膨胀剂的开发和应用及时提供了技术依据。
如今,膨胀剂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全国年销量突破200万吨,成功应用于各种抗裂防渗工程中。而科龙中心也为膨胀剂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培育出一个新兴的产业。
风流不落他人后 砼界双剂奠基人
做事先做人,吸收他人之先见,浓缩自己之体会,游宝坤藉此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哲学。
如果说游宝坤是无声破碎剂和膨胀剂两大科研成果的奠基人,不如说他是这两大产业的创始人,这才是他对水泥混凝土行业最卓越的贡献。因为,一个产业的创立不仅仅是学术的问题,更是一个包括生产技术、工程应用、社会影响、产业经济等等在内的综合性问题。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游宝坤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比常人更加勤奋好学、执着钻研的精神。出差在外,他白天办完公事,晚上本来可以好好休息,但他吃完饭便回到房间开始写东西,把想到的或遇到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他不仅善于写,还勤于写,笔耕不辍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人,成为激励年轻人奋发上进的好榜样。他的学术品德同样令人敬佩,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从来都是“拿去主义”,从不藏着掖着;只要年轻人向他求教,他都会无条件地给予解答和帮助,甚至会告诉对方比例如何配置,技术核心是什么。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试验员和施工工人,他既认真提出技术要求,又会耐心说明原因。正是他在学术上的专业精神和无私精神,才成就了今天膨胀剂这个产业。
与普通科技工作者不同,游宝坤不光学问做得好,市场开发能力也很强,属于开拓型人才。他能够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有人说,他当时如果能够走出研究院,走出体制,与企业合作,那么今天他的成就或许可以和IT界元老柳传志相提并论。
凡是和游宝坤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为他的学识和人品所折服。从不摆架子,从不突出自己,面对成绩,他总是说:“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有的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功劳应该属于大家。”这正是一个老知识分子拥有的高尚品德和宽厚胸怀!
为了我国膨胀剂产业的发展和工程应用,游宝坤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今天,我国膨胀剂产业及其工程应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混凝土工程技术之一,游宝坤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记者手记:
古稀之年的游宝坤,仍操着一口浓浓的广东中山口音。
在老同事吴万春眼中,“游游”是一个“认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在后辈人眼中,“老游”、“游工”又是一个幽默、诙谐、深受大家喜爱的人。不管是“游游”,还是“老游”、“游工”,都是同事们对游宝坤的一种爱称,满含着对他的敬意。
他的热情和活力常常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给枯燥的工作氛围带来难得的欢乐。他生活在事业中,活跃在友谊里,人性中的“真”、“善”、“美”将他的人格魅力无限放大。
一位书法家曾送给他一副对联:“行崎岖曲折路,养坦荡浩然怀。”这是他人生的生动写照—不惧灾难、不畏打击,乐观待人生,坦荡做事业。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