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程师继续教育基地
标准化创新基地名称: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程师继续教育基地
共建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授牌时间:2022年8月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程师继续教育基地是经国家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认定的全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程师继续教育基地。
基地共建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上世纪50年代为支撑我国以水泥、玻璃、陶瓷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主体的建筑材料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而设立的学科。该学科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首批国家“双一流”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国防特色学科,2021年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0.4‰。
经过近70年的发展,该学科形成了建筑材料绿色制造理论与技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战略新材料、高性能陶瓷与先进复合材料、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功能材料等六个特色与优势研究方向。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首批实验教学示范基地;拥有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创新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讲座、青年)教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人才5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2010年以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防预研重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200余项,总经费31亿元;以第一获奖单位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3项,居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前列。
学科为我国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 100 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为建筑材料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建筑材料工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
学科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2个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5年,经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全国首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和重要影响。实验室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康宁公司等本领域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实质性科研合作,共同署名发表了244篇SCI论文,在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上组织申请获批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实验室拥有15000余万元的专业研究设备和10400 m2的实验房屋;建立了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服务全国其他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500余家。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建材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宗旨,以引领世界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以解决硅酸盐建筑材料制备和服役过程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为中心,聚集和培养一批在国际建筑材料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与团队,开展高性能、低环境负荷硅酸盐建筑材料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支撑绿色和智能建筑体系发展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多功能、高性能及前瞻性建筑新材料,为实现建筑材料与结构安全服役和循环利用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加快实现我国建材行业战略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基地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及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关于硅酸盐建筑材料“制备-应用-服役-再生”全寿命周期特征的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开展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包括有:
(一)硅酸盐建筑材料的低环境负荷制备
以降低硅酸盐建筑材料制造过程能耗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发展硅酸盐建筑材料低环境负荷制备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二)硅酸盐建筑材料的功能设计与调控
以建筑节能、宜居、安全和智能化为目标,发展满足绿色建筑需求的高性能、多功能硅酸盐建筑材料。
(三)硅酸盐建筑材料的服役行为与延寿原理
以提升建筑结构与工程使用寿命为目标,优化建筑材料服役行为,发展硅酸盐建筑材料延寿新理论与新技术,形成硅酸盐建筑材料长寿命化技术体系。
(四)硅酸盐建筑材料的可循环设计
以实现建筑材料再生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高效利用、减少建材产业天然资源消耗为目标,发展建筑材料可循环设计新理论与新方法。
基地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技术人员提供最先进及前沿的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的继续教育。
此外,基地还将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研发与咨询项目等,以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基地的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集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
通过建设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程师继续教育基地,我们将为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以下服务:
1、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各类专业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升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和标准要求。
2、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基地将致力于混凝土行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推动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高行业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
3、创新研发支持:基地将积极推动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支持和技术咨询,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标准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共享平台,提供标准查询、解读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理解和应用相关标准,促进标准在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5、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相关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和经验,推动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与国际接轨。
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权威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继续教育和标准化创新平台,为行业的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先进行业。欢迎各界人士和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程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工作!
依托单位介绍:
一、武汉理工大学概况
武汉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源于1898年创立的湖北工艺学堂,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1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共建的1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之一。
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高校,是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建材、交通、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学校依托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成立了由219家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组成的三大行业董事会,建立了199个联合研发中心,成为学校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近五年,学校共有3家校办企业成功上市,科技产业销售收入达50多亿元。
学校建有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等7个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共建了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近五年承担了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建材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推动我国硅酸盐材料发展和行业科技转型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创了水泥低环境负荷制备技术在全国23个省区的1000多条生产线应用,研发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为“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工程”、“大跨度桥梁”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关键技术和质量保障,近20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完成了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与任务,支撑建材行业技术突破和优化升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材行业人才,对建材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变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 培训基地名录2023-08-21
- 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培训基地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