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步入调整结构 提质增效 转型发展攻坚期
一、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下,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态势
2013 年我国宏观经济同比增长7.7%,略超出预定目标,国民经济总体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体现在:一是全年四个季度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7.7%、7.5%、7.8%、7.7%,上下幅度不超过0.5 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生产增势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情况逐步好转;三是增长质量提高迹象明显,物价保持稳定,全年通胀率为2.6%,远低于3.5%的预定目标;城镇化及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上年提高1.16 个百分点,单位GDP 能耗下降3.7%;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19.6%的较快增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8%);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为21.2%。
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拉动作用较大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均比上年同期加快,因此,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主要经济数据好于上年同期,行业经济延续上年平稳较快运行态势。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05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利润总额524.4亿元,同比增长2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085.4亿元,同比增长12.7%。
2013年从投资和经济运行趋势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和经济增长已进入适度较快阶段。宏观经济下行周期将倒逼行业进一步“调整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1.主要产品生产保持增长
2013年1~12月,规模以上混凝土电杆累计产量979.4万根,同比减产0.22%;混凝土桩累计产量28843.8万米,同比增长6.76%,增速比上半年减缓4.34个百分点;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11696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2.5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全国主要产品生产情况见表1。
表1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主要产品 | 1~12月产量 | 增长率(%) |
混凝土电杆(万根) | 979.4 | -0.22 |
混凝土预制桩(万米) | 28843.8 | 6.76 |
商品混凝土(万立方米) | 116959.6 | 22.5 |
混凝土预制桩生产增长低于预期 2013年前三季度,受益于房地产行业投资保持20%左右的较快增长,市场需求回暖,市场需求恢复较快增长,拉动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恢复增长。1~9月,规模以上混凝土预制桩同比增长11.0%,与上半年增速持平。前三季度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但下半年开始出现市场需求减缓的迹象,第四季度生产增速明显减缓超预期。1~12月,混凝土桩累计产量28843.8万米,同比增长6.76%,增速比上半年减缓4.34个百分点。
从企业生产上看,2013年混凝土预制桩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生产普遍恢复增长,产销两旺。由于原材料价格相对低位,产品出厂价格同比有所增加,企业盈利状况趋好。
2013年,在人工成本快速上升,融资成本加大,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的经营环境下,龙头企业普遍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盈利目标,同时也伴随着行业转型与升级加紧进行。一是加紧研究提高材料性能,提高产品品质;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应用领域,满足除房地产市场以外新的市场需求;三是新工艺,新施工方法已经投入应用;四是建成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工作环境优的混凝土预制桩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投入生产。
从地区看,华东、华中地区仍然占据全国混凝土预制桩生产的绝对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7%,全年生产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12年减产较为严重的华北、华东地区,在2013年上半年经历了市场需求恢复较快增长后,下半年市场需求有所减缓,2013年全年华北地区市场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达到32.6%;天津地区混凝土预制桩市场竞争激烈,局部产能过剩,产销率下降。西北地区同比减产达32.6%;中南和西南地区也保持20%的较快增长。2013年规模以上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情况见表2。
表2 2013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情况
区域 | 1~12月累计产量(万米) | 1~6月同比增长% | 1~12月同比增长% | 所占比重% |
华北 | 853.6 | 22% | 32.6 | 3.0 |
东北 | 1374.5 | 46% | -5.7 | 4.8 |
华东 | 17772.5 | 4.5% | 9.7 | 61.6 |
中南 | 7459.0 | -39% | 20.5 | 25.9 |
西南 | 906.7 | 21% | 20.4 | 3.1 |
西北 | 477.5 | 21% | -32.6 | 1.7 |
全国 | 28844 | 11.1 | 6.8 | 100 |
2012年混凝土预制桩的全面减产,已使得行业一些企业停产、倒闭,由此引发企业间自发的兼并、重组,产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据行业调研,2013年混凝土预制桩市场需求依然以管桩为主(约有500多家),但是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有40 多家生产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产能规模达5000万米~6000万米,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除此之外,由于采用悬挖机-装土车-混凝土罐车协同作业,较好地解决了一直困扰其使用中污染环境的问题,和混凝土预制桩有竞争关系的灌注桩市场需求也呈上升态势。
今后混凝土预制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在全行业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行业转型升级压力来自于,一是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已经风光不再;二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日趋严厉;三是许多地方出台地方规程限制混凝土预制桩的应用;四是其他桩基材料的市场竞争。
商品混凝土生产较快增长 2012年商品混凝土生产同比增长大幅减缓,全年累计增长仅为11%,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7.9%,跌到个位数,是近几年生产增长的最低水平。
2013年前两个月,商品混凝土生产同比大幅增长达31.6%,几乎与最高年份2010年的32.5%持平。由于2012年9月份以后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的投资陆续到位,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明显加快,数据显示,1~2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加快,如铁路基建投资同比增长了20.9%。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集中释放,提升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拉动了混凝土行业市场开局良好。
2013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仍保持了21.2%的较快增长。其中,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前11个月)完成51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8%;由此拉动2013年商品混凝土生产22.5%的较快增长。
2013年1~12月,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11696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2.5%,比上半年加快0.8%。
从生产企业看,近几年大型水泥企业相继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发展,行业重组和整合效果开始显现。2013年以来,大型水泥企业在混凝土业务领域均取得较好的成绩,盈利能力和发展步伐稳步增长。
分地区看,产量占全国比重最大的华东地区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品混凝土生产情况见表3。
表3 2013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生产情况
区域 | 1~12月累计产量 (万立方米) | 同比增长% | 所占比重% |
华北 | 9493 | 15.6 | 8.1 |
东北 | 3438 | 22.7 | 2.9 |
华东 | 49090 | 21.9 | 42 |
中南 | 25294 | 46.8 | 21.6 |
西南 | 18543 | 40.4 | 15.9 |
西北 | 11102 | 43.5 | 9.5 |
全国 | 116960 | 22.5 | 100 |
混凝土压力管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2013年我国水利建设继续提速,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439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08亿元、地方投资2989亿元。一批重点骨干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其中水利基础建设大规模施工,区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河南段、河北段、天津滨海二期配套工程的集中建设,引发混凝土压力管(包括PCCP管)大幅增长。
2012年11月底,河南省南水北调11个省辖市配套工程全部开工,2013年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长1000公里,预计总投资150亿元,其中采用PCCP作为输水管线长度为670公里。经过2012年下半年的集中招投标,已在2013年进入集中建设期。
2013年,承担南水北调河南段、河北段配套工程的行业骨干企业按照合同要求顺利完成工程任务。
截至2013年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448.6亿元。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15836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99%;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4122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混凝土总量的98%。
据统计,南水北调工程2013年1—12月份完成投资404.9亿元(其中东线一期工程完成20.3亿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340.1亿元,库区移民安置工程15.2亿元,过渡性资金融资利息29.3亿元),完成土石方9461万立方米,完成混凝土浇筑742.5万立方米。
混凝土电杆略微减产 2012年是国家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近10年产量最多的一年,年增长达17.8%。
进入2013年,随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大规模集中建设的结束,混凝土电杆生产总体下滑。2013年国家新上项目采取集中招投标方式,从计划下达到开工建设一般需要6个月时间,因此上半年新上项目启动较少,累计减产3.3%。下半年生产逐步启动,增长恢复加快,2013年全国范围内规模以上混凝土电杆企业略微减产0.22%,大体与上年持平。
2.行业收入和利润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稳中回升
今年1~12月,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05亿元,同比增长22.1%,比上年同期加快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24.4亿元,同比增长21.8%,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6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了盈利水平不断提升,到“十一五”期末,利润总额增长达到60%以上,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2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下,依然实现利润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但是增速大幅下降,上半年首次跌破两位数,为行业利润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划上句号。2012年下半年,基于国家宏观经济整体企稳回升,市场需求开始回暖,但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下降,是“十一五”以来较低水平,凸显行业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经营与管理需要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下的发展需要。
2013年以来,行业盈利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明显好于上年同期,行业经济运行整体质量稳中回升,见图1。从行业生产角度看,市场需求恢复增长,如商品混凝土行业生产增长较快,混凝土预制桩行业会恢复较快增长,输水管行业快速增长,排水管行业稳步增长等,使得行业经济总体呈较快增长。从行业收入角度上看,行业规模继续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同比增加1135家,比年初增加497家),主营业务收入保持20%以上的增长。从产品销售价格上看,由于总体上原材料、辅料仍处于相对低位,产品销售价格稳中略升,为企业获取利润预留一定空间。因此,行业盈利保持平稳增长,2006~2013年混凝土与水制品行业盈利增长情况见图2。
图1 2006~2013年混凝土与水制品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图2 2006~2013年混凝土与水制品行业盈利增长情况
2013年,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0.9%,由于成本增速快于收入增速,导致毛利率下滑,全行业毛利率为13.8%,同比降低0.6%,降至2010年以来的较低水平。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0%,接近历史最好水平6.17%。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行业应收账款增长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为2.0%,应收账款净额已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20%以上,这使得盈利质量打了折扣。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为5.03次,低于上年同期0.18次,仅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凸显行业企业资金运转效率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财务面临较大风险。
相比于建材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平均水平11.1次,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了6.03次,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行业中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一直以来应收账款高居不下,拖欠各种款项成为行业的一个“毒瘤”和顽疾,不仅严重制约行业的良性发展,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坏账、呆账形成带来较高风险。目前,预拌混凝土行业应收账款周转较好的企业为180-120天(2-3次)左右,差的企业则为400天(0.9次)左右,极大地拖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整体资金周转效率的提升。
基于目前行业发展方式基本上以规模扩张为主,因此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阶段,行业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结构调整;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发展质量。
3.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略有回升,增速首度低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完成额为2085.4亿元,同比增长12.7%,比去年同期回落9.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水泥制品制造业投资完成额为1374.9亿元,同比增长12.1%;混凝土结构构件制造业投资完成额为375.1亿元,同比增长9.9%;石棉水泥制品制造业投资完成额为41.3亿元,同比减少11.9%;其他水泥制品制造业投资完成额为293.8亿元,同比增加24.7%。
从地区看,2013年,中部地区投资累计完成额首超东部地区,成为全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最多的地区。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完成额增长分别为16.6%和14.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完成额增长为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区域投资情况见图3。
图3 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区域投资情况
图4 2009~2013年各月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图5 2005~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增长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对比
图4、图5显示出,历年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高于我国固定资产增长水平。“十一五”期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的趋势波浪式下行,到2012年增速略高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3年以来一直低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方面,在实体经济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行业企业(95%以上为私人控股)投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长转入中速阶段,行业经济增长也从2012年起由40%的高速增长转入20%的较快增长阶段,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也相应进入一个新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增长阶段。
4.水泥混凝土制品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保持增长,增速放缓
自2008年8月金融危机以来,混凝土制品出口持续下降,到2010年上半年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增长呈现逐步加快态势。2011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出口增长放缓。2012年3月份开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出口量、价同比增长。
来自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2月,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出口量、价保持增长态势。1~12月,混凝土制品出口累计产量295.4万吨,同比增长9.3%,比上半年减缓3.8%;出口累计金额为188340万美元,同比大幅增加78.4%,增速较上半年减缓24.2%。
其中,混凝土结构构件出口累计产量58.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6%,增速较上年同期及上半年分别大幅放缓;出口累计金额1205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速较上年同期及上半年分别大幅放缓。无石棉纤维水泥制品出口累计产量16.2万吨,同比增长12.9%,增速逐月加快;出口累计金额670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增速逐月加快。
2011年一季度,混凝土轨枕出口结束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下降局面,开始触底反弹,随后各月出口呈爆发式增长。2011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外需大幅下降,其出口量与出口价格增速从2011年7月份起放缓。2012年全年延续放缓态势。
2013年年初,混凝土轨枕出口量、价齐涨,但是自3月份开始增长逆转。1~12月累计产量28951吨,同比降低45.3%;出口累计金额63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降低38.7%。
二、行业运行主要矛盾、2014年及今后若干年发展趋势
1.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行业今后发展主要方式
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等一系列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有效托住了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经济。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将以增长质量为目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依靠投资快速增长、规模扩张、粗放式发展的方式必须改变。事实上,从2012年起行业运行已经开始了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投资和经济增长已经转入适度较快增长阶段。
今后一个时期行业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老化、同质化问题,产业集中度不高,人力资源严重缺失,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不高,创新驱动乏力,行业竞争无序等;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生态化发展中面临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标准的新的、更高的挑战:例如,生产制造满足绿色建筑、节能建筑要求的;满足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工业利废、绿色生产等产业政策导向的;满足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集功能和装饰性一体的新型混凝土制品,以及相应的生产制造技术、生产装备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体系等。
2.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需要探索发展规律和建立商业模式
2012年是大型水泥企业全面进入预拌混凝土行业的一年,标志着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重组、整合拉开序幕,产业结构开始重大调整。但是面临转型发展路径不清、产业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
在混凝土行业竞争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单一搅拌站逐步进入了由大企业集团主导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华润、金隅、冀东、华新、亚泰、中联、中材、南方、山水等大型水泥企业集团进入混凝土制造业,开始改变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布局与格局。
预拌混凝土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水泥企业进入混凝土产业面临诸多问题:水泥企业对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前景的判断各有不同;各水泥企业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的方式和经营模式各不相同;人力资源紧张,尤其不能体现水泥板块与预拌混凝土板块协同发展的优势;新建(或并购)站点不能良性运营,总部不能有效管控,如何建立预搅拌混凝土管理架构等等。
这些都需要行业协会深入调研,加强探索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律,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积极引导行业探索大型水泥企业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延伸产业链后,如何快速适应集团化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确定发展的商业模式,并通过行业自律与行业竞合,建立良性发展业态。在企业层面,要充分认识大型水泥企业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后,这种大型水泥企业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与服务等行业层面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需要企业认真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特别是在价格、布局和产品层面的协同问题。
2013年开展预拌混凝土业务的大型水泥集团的经营业绩表现不错,显示出行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
另外,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针对很多产品都面临可替代品的竞争现状,如混凝土电杆、混凝土输水管、预制混凝土桩等产品,需要协会加强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开发、研制、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与安全监管;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3.201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1)2013年9月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布的文件,是国家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民生优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意见》确定,要从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态园林建设这四大领域入手,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以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
《意见》明确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重点任务是:
一是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到2015年,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
二是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三是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四是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地铁等的公共交通骨干作用,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尽快完成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危桥加固改造。加强行人过街、自行车停车等设施建设。
五是加强城市电网建设。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
六是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到2015年,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
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也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制造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
(2)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大举进行。
《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规划》目标的逐步实现,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持续提高,在此过程中,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大量投资需求和建设工程将会产生。
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经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大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混凝土及其制品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目前,评估行业制造水平,已具备足够的能力制造用于地下市政综合管廊、蓄水池等城市管网用预制装配化混凝土涵管和大口径排污管道。
协会要积极制定行动方案,抓住机遇,动员全行业力量,集专家智慧,在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产品设计、标准、装备、制造等全方位制定重点研制、推广和发展产品和装备目录,推广使用预制新产品,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力争用10年时间使我国成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制造强国。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