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
1月30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珠三角配水工程)正式通水,实现了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引水,将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活生产缺水问题,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 高新沙泵站鸟瞰
引西江之水解东江之困,为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大湾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谋划引西江之水解东江之困,是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城市群缺水难题的最佳途径。
2019年5月,输水线路全长113.2公里、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总投资354亿元的珠三角配水工程正式开工。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顺德鲤鱼洲,穿越狮子洋,东至深圳公明水库,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四座调蓄水库组成。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擘画,将该工程纳入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等规划。广东省委、省政府谋划“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将工程作为“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网骨干工程加快推进。
▲ 2019年5月6日,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粤海集团勇挑重担,负责该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自开工建设以来,工程沿线地市全力支持配合,7万多名建设者克服复杂地质、极端天气等不利影响,于2020年3月首台盾构机始发,2021年12月实现狮子洋隧洞贯通,2022年10月全线盾构贯通,2023年8月完成内衬施工,2023年12月启动全线联合调试,较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工程通过西江、东江水源互补、丰枯调剂,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被挤占的生态用水,缓解或降低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活生产缺水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 鲤鱼洲泵站,这里是工程源头取水处
创新开展科研攻关,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
珠三角配水工程是一项典型的精品民生工程,其采用深埋盾构方式在地下40至60米建设,施工难度极高。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三次穿越西江,而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建筑密集、路网交错,地下断层纷繁、地质多变,盾构挖掘更需要应对大埋深、极破碎富水地层、大坡度、小转弯等多种难题,对工程建设考验极强、要求极高。
▲ 盾构隧洞穿越狮子洋底
面对此挑战,在设计阶段,为了避让城市重要设施和居民聚集区,工程团队翻山越岭,尽最大努力让沿线工区远离闹市区、居民区、生态区。在建设阶段,工程为各施工区间“量身定制”了48台大型盾构机,以攻克穿越建(构)筑物多、穿越山体水道、复杂地质中开仓换刀、克服地下水阻碍等难关。
与此同时,建设者们开展科研攻关、原型试验,携手攻克长距离深埋盾构施工、高水压衬砌设计施工、宽扬程变速水泵研发、长距离深埋管道检修等多项世界级难题,建成世界上输水压力最高的盾构隧洞、最长的预应力衬砌输水隧洞、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调水工程。
深埋盾构节约万亩资源,打造新时代生态智慧水利工程
珠三角配水工程输水线路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为做到“少征地、少拆迁、少扰民”,工程全线采用深埋盾构管道方式,在纵深40至60米的地下空间建造输水管道,最大程度保护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
▲ 工程建设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采用这种深层输水方式,工程永久征地仅2600亩,与传统明渠输水方式相比较,节约了近2万亩土地,节地比例高达90%。建设团队还将浅层地下空间资源留给市政、电力、电讯、煤气等管网以及地铁,为湾区未来发展预留大量地表与浅层地下空间资源,真正做到“把方便留给他人”。
此外,考虑到工程建成后的高效运行、低能耗运行,建设团队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技术融入设计工作,搭建项目管理、工地监管、安全监测、质量检测、BIM+GIS等系统,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全方位感知、多维度服务,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标杆工程”。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 数字“潜龙”护航珠三角水利工程建设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