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
分会动态
土木工程材料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4-11-02    来源:     分享:
本次会议以“土木工程材料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围绕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与土木工程的融合与发展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和经验分享,旨在更好地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创新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

2024年11月1日,土木工程材料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土木工程材料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围绕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与土木工程的融合与发展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和经验分享,旨在更好地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创新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 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石家庄铁道大学协办。

特别副会长王肇嘉,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等领导,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 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顾问、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立久,福州大学教授张鸿儒,武汉理工大学沈卫国,纽约大学教授金伟华, 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韩建国,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左文强,青岛理工大学教授王攀,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曹明莉,兰州理工大学教授乔宏霞等百余位高校土木工程材料专业教学领域资深教授和学者参会。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车晶波老师主持。
PART.01
领导致辞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 特别副会长王肇嘉等两位领导先后致辞。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
陈红兵在致辞中介绍,北京建筑大学作为北京市与住建部共建高校以及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近年来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了政产学研用贯通的创新链条,坚持通过服务经济社会一线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和关键技术高质量转化,在建筑遗产保护、城市更新、未来建筑技术、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着力解决了一大批国家和首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前沿问题。
陈红兵表示,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研究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材料科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推动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特别副会长王肇嘉

王肇嘉在致辞时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这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既要培养具备学术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技术型人才。当前,在第五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人工智能、芯片算力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为混凝土材料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通过“通专融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兼具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王肇嘉介绍,近年来, 通过开展系列职业教育培训课程、针对性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共建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混凝土工程师职业水平评价等工作,为行业从业人员搭建了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让职业技术教育有的放矢地服务于行业发展。针对混凝土材料工程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王肇嘉给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一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的有效连接;二是高校在本科阶段设立混凝土材料与工程专业,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混凝土材料与工程知识;三是希望协会和高校携手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培训基地、构建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终身培训和能力评价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车晶波主持开幕式


PART.02
专家分享

研讨会开始之初,首先由两位行业重量级专家带来精彩深刻的分享,专家分享环节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琴主持。


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
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倾情分享了《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研讨》报告。廉老师指出,教师不是一个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使命,要承上启下传承、继往开来发展,要终身学习提升自己,要用心读书,耐心思考。谈到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廉老师强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到前沿,要爱学生,因为学生是行业的未来。最后,廉老师劝谏在座的各位老师,学习要切忌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先入为主断章取义、经验主义以偏概全以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要在提问-思考-假想-求证-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分享报告《建筑材料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他表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骨干教师必须也应该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谈到如何更好地授课,宋老师认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广受学生好评和追捧是重要前提,课程讲授和建设要满足三要素:一是高效率的平台,高质量的课件,高频次的互动;二是要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习惯,鼓励独特观点;三是要下大力气搞好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希冀:希望师生能够一起学习、思考、实践、感悟、从容做事,一起有胆、有识、有情、有义、豪迈为人,为我国建筑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有能力、有智慧的专业人才。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琴主持专家分享环节


PART.03
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环节,共有六位老师围绕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和实践课程建设,以及招生、升级及就业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宝贵的经验分享。

福州大学教授张鸿儒

福州大学教授张鸿儒在题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授课中的困难与思考》中阐述了自己在“土木工程材料”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几点困惑:一是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定的挑战,二是授课教师知识局限的困境,三是有效导课策略的探索。基于以上几点困惑,张老师希望能够与在座的学者前辈深入探讨、取经问道,并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沈卫国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沈卫国分享报告《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沈老师通过水泥轻舟、以砼为镜、钢渣海绵、大道正砼等几个典型案例生动阐述了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有效、有趣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正向引导学生打开脑洞,发散思维,激发灵感。最后沈老师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首先自己要有创新力,要有“奇思妙想”,更要全身心投入而不受其他外力的影响和牵绊。

纽约大学教授金伟华作视频报告

纽约大学教授金伟华以视频形式带来报告《中美本科教育差异》。金老师首先分析了中美高校土木工程材料专业教学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区别与差异,他强调,授课过程中要注重两点:一是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二是如何将单个学科与系统学科体系进行有效链接。金老师强调,授课要注重基础性、交叉性、启发性、前瞻性、广泛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并介绍了美国高校竖向交叉课程,在提升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全能性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教授韩建国
清华大学教授韩建国分享报告《实验室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他首先介绍了QS评价体系中社会评价、师资水平、国际合作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引领时代发展等五项评价内容的具体含义及评级指标,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的骨干院系、先进领域研究及专注于学科交叉、通专融合的十余个特色书院,以及清华大学在实验平台架构与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与先进成果,并以《认识学习》课程为例分享了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

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左文强

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左文强分享了《东南大学材料学院国际合作教学交流项目分享》,他介绍了东南大学在打造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方案、国际化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与成果,并细致分享了东南大学开展的“剑桥大学暑期学术交流课程的背景、实施过程及成功经验。

青岛理工大学教授王攀
青岛理工大学教授王攀带来《青岛理工大学建材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思考》。他简单介绍了土木工程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分享了学院在创建新形势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工程材料)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努力。王老师从政策引领、交叉融合、国际化视野、多维夯基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经验与成功方法,并发表了对于AI辅助教学的思考与见解。


每一位老师分享后大家都进行了积极地交流探讨,围绕工程案例库和思政案例库的建设与更新、教学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差异与平衡、实验科目的更新迭代、实践教学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率的提升、课程设计、课堂竞赛等方面内容畅所欲言,思维碰撞,互述经验,集思广益,共研教学之法,同商育人之道,大家收获满满,对于未来土木工程材料学科教育有了新的体会与见解。
研讨环节
研讨环节主持人


PART.04
总结发言

韩建国老师、宋少民老师分别作总结发言。

韩老师用“责任、培养、协作、展望”八个字概括了对于本次会议的感悟与体会。谈到“责任”,韩老师认为良好的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底色,教书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用一流的老师来培养超一流的学生,同时在课程建设与知识体系建设上要发挥智慧,用与时俱进的课程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学生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AI赋能、学科交叉等途径,培养创新型、领军型人才;谈到“协作”,韩老师强调要注重老中青传帮带,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跨专业的合作与共赢;展望未来,要注重培养交叉型、全球胜任型综合人才,充分利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进行个性化、启发式教育模式。最后,韩老师用“开阔眼界、激发思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与各位老师共勉。
宋少民老师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处在当前这样一个加速变革的时期,老师的学识、眼界及综合能力是最关键的,只有将优秀的教师、良好的平台、现代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综合型、全能型人才。放眼未来,各位老师仍任重而道远,希望今后大家能够用心耕耘,潜心修炼,共同为行业的未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