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协会动态
聚焦嘉兴,第十四届预制混凝土论坛解锁行业智能绿色密码
时间:2025-03-22    来源:CCPA 袁岚    分享:
3月22日,浙江嘉兴,以“智能·制造——开启预制混凝土行业绿色发展新征程” 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预制混凝土技术论坛盛大召开,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行业全新发展阶段的大门。
在数字科技广泛应用、AI智能精准运行的当下,科技的浪潮正席卷各个行业。预制混凝土行业,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领域,也站在了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3月22日,浙江嘉兴,以“智能·制造——开启预制混凝土行业绿色发展新征程” 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预制混凝土技术论坛盛大召开,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行业全新发展阶段的大门。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由 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由锦萧新材料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大学、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榆构集团承办,并得到了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构件分公司、廊坊预则立建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同时,10余家构配件设备生产及配套产品的生产企业在论坛现场进行了产品展示。论坛开幕式由 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秘书长田春雨主持。
本次论坛邀请了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斌, 荣誉会长徐永模,协会副会长、北京榆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雷,协会特别副会长王肇嘉,协会特别副会长、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理事长、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蒋勤俭,嘉兴大学副校长周宏伟教授,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预制构件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永明,锦萧新材料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建忠,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构件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万洋,廊坊预则立建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振华,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龙玉峰,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吴杰,亚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贾旭平,江西志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裁瞿飞,湖北正茂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管正兵等嘉宾出席了论坛。来自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等近300人参加了论坛。

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斌

朱斌首先致辞。他代表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将装配式建筑作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力构建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年底,嘉兴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45%,预制混凝土部品部件产能突破500万立方米,培育形成了锦萧新材料、嘉兴大学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校。特别是在预制混凝土部品部件的智能制造领域,嘉兴同样走在了前列。嘉兴市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的产学研合作,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预制混凝土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嘉兴大学副校长周宏伟教授

周宏伟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介绍了嘉兴大学的基本情况,其中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85年,现有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点和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了住建部全国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认证)并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周宏伟表示,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面临“双碳”目标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挑战,预制混凝土部品部件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本次论坛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作为承办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嘉兴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特别是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创新能力,与行业同仁携手探索预制混凝土技术的未来方向。

荣誉会长徐永模

徐永模在发言时首先向为中国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奋斗和奉献的企业家和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祝贺。他指出,论坛已举办了十四届,我们见证了中国预制混凝土技术和产业的复兴和发展,从小到大,从一般到优秀,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领跑,从国内到国外,精彩纷呈。
徐永模分享了全国两会之后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国家政策时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他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关于“好房子”。建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预制装配式建筑有没有优势值得思考。二是建筑工业化。无论是智能建造还是绿色建造,是否可持续发展,可与国外的经验进行对比。三是城市更新与老旧住宅更新改造。老旧房屋的加固和功能性改造,这对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一个值得开拓的市场。四是建筑体系竞争的问题。最近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装配式建筑可复制可推广技术体系和产品目录(第一批)》,国家通过政策的出台来解决技术体系的无序竞争的问题。五是现浇与预制混凝土技术比较。预制混凝土工厂化制造技术、绿色节能低碳技术等技术优势应充分发挥出来。六是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土木工程建设包括水利、风电混塔、预制桩、综合管廊、桥梁、道路等都在自主走预制装配化建造之路。无论是国家政策的驱动和鼓励,还是市场选择和技术竞争的结果,都在推动行业的发展。

特别副会长王肇嘉向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支持单位颁发了证书

随后,论坛进行技术交流环节。由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秘书长田春雨,副秘书长高志强、赵勇、李然分别主持。

特别副会长、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理事长、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蒋勤俭

蒋勤俭做本次论坛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2024年我国预制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情况。他提出,2024年全国重点区域PC市场规模统计分析,上海、北京、广东的PC市场规模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建筑和市政构建基本同步发展。成都、武汉、西安、郑州等重点城市的PC市场有一定规模,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其他地区的PC市场出现深度调整,2024年度市场份额缩水明显。

针对未来预制混凝土市场发展对策,蒋勤俭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也希望业内同仁共同关注。他指出,一是目前房地产和建筑业市场断崖式下降,依靠政策驱动的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市场中途受阻。未来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建筑构件预制企业的产品定位调整及市场营销策略如何应对?二是装配式建造方式已从房屋建筑工程领域逐步推广应用到市政、公路、铁路、水工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础设施领域央企和国企延伸产业链拓展预制业务已经形成项目内部垄断的局面,民营预制企业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少,工厂生产面临断炊难以为继的局面,市政构件企业如何抉择脱离停产困境?三是近期新能源领域的风电和光伏等预制装配市场异军突起,带动一批预制企业的快速转型发展,塔筒预制市场已进入短兵相接的白热化价格战竞争状态,投资运行风险剧增,如何成功破局?四是面对国内市场量价下行和同行加速内卷的双重压力,以央企为代表的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一批有实力的预制领军企业也紧紧跟随央企步伐快速开拓中东、中亚、非洲等建筑市场,未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尚待观察。
蒋勤俭还从企业发展现状;技术向低碳化、智能化、集成化转型;标准体系的建设;预制构件产品逐步由传统类型向具备高性能与多功能的新型构件转型;以及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未来行业发展提出了深刻思考。

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预制构件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永明

朱永明作题为《上海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创新与发展探索》的报告。他介绍了上海行业的总体情况,2013年至2024年,上海装配式建筑项目土地出让面积先增后减,2024年为1519万平方米,仅占2021年峰值的41%,总量超2.69亿平方米。2024年上海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完成量达282万立方米,市场实际成交价格仅维持在市场信息价下浮35%左右。朱永明指出,行业虽然受到房地产市场周期性下降影响,但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上海的装配式建筑和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还将保持一个相当的规模。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变化,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深化。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秘书长田春雨

田春雨作题为《模块化建筑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模块化建筑是实现可能率先实现智能建造的技术路径。可将大部分工作放在工厂,并可以实现内装机电围护系统的集成,具有了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模块有利于采用数字化定义和采用自动化设备加工制造;现场工作较少,以设备作业为主,减少人员、工作流程和环节,有利于现场智能建造的实现。他讲解了半预制叠合混凝土模块建筑体系,在模块内集成结构、围护、机电、内装四大系统;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模块集成建筑产品代表了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伟兴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伟兴作题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BIM协同设计及案例分析》的报告。他通过列举实际工程应用,介绍了BIM技术在装配式项目中的应用情况。他指出,BIM协同设计应结合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模型的创建、深化、成图以及校对等工作,最终输出高质量的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加工图。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副院长李晨光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副院长李晨光作题为《国内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最新进展》的报告。他介绍了预应力技术在预制混凝土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场景,以及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抗震韧性结构体系与技术进展情况。李晨光指出,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对预制预应力抗震韧性结构与技术体系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并形成了实用性技术标准、手册与指南等,在高烈度地震区工程设计得到采纳;基于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非线性非弹性分析软件发展成熟)的应用,促进了对预制预应力抗震韧性结构体系的深化认识与实际应用;预制预应力结构体系相关新材料、新产品、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实现了新突破,工程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朱敏涛

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朱敏涛作题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产品开发及应用关键技术》的报告。他认为,现如今建筑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绿色低碳、数字化、需求导向的新材料与新型构件应用作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引领建筑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转型。他重点介绍了UHPC预制构件及预制构件新产品的研究及应用。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构件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万洋

万洋作题为《隧道衬砌管片智能制造创新探索实践》的报告。他指出,隧道衬砌智能制造的创新生产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智能制造技术的路径包括数字化模拟协同、智能化生产管控、信息化储运调度。在智能制造创新的探索实践包括:全流程数字化管片生产管理、自动化生产装备应用和绿色化工艺创新。未来,将形成覆盖“智能排产-智能浇筑-智能储运”的标准化生产线‌,完成产业链资源整合,实现最终的“灯塔工厂”的建设目标。

北京榆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昊
北京榆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昊作题为《预制混凝土风电混塔高精度制造及质量控制技术》的报告。他重点介绍了风电混塔高精度制造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高精度塔片构件成型技术等,对立模与卧模的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对比;同时,他也指出了塔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混凝土结构缺陷、几何尺寸偏差及色差等常见的质量问题,并给出了处理措施。他还讲述了北京榆构高性能模具制造技术拥有高精度加工,立式内养护模具,模具焊接成型、内应力释放成套技术,模具长寿命设计及制备技术,卧式可变厚度模具等特点。

艾列天元建筑技术(江苏)有限公司销售市场总监谭巍

艾列天元建筑技术(江苏)有限公司销售市场总监谭巍作题为《欧洲绿色低碳预制混凝土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报告。以苏兰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初,芬兰开始应用预制技术,涵盖了混凝土构件和墙板;并一直致力于推动预制技术的发展,特别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建筑原则。芬兰的多层住宅和办公楼广泛采用了高达75%的预制构件比例。谭巍讲解了苏兰赫尔辛基市公共图书馆、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新航站楼、诺基亚体育馆等预制混凝土建筑中空心板的应用情况。

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孙凤翔

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孙凤翔作题为《沙特某预制混凝土房屋项目全过程技术咨询实践与思考》的报告。该项目类型为别墅,总建筑面积209.3万平方米,预制构件约146万立方米。他介绍了项目在设计之初首先进行了标准规范、标准化体系建立、装配式设计、拆分方案、连接构造、BIM技术应用、预制构件二次深化等工作。项目工厂的建设要做到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规模最大、数智化水平最高等要求。通过项目的实施,孙凤翔认为,沙特建筑市场,虽然需求巨大,但按照国内惯性操作会遇到诸多问题。要想成功首先要从模式、技术、本土化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才行。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学科中心主任李进军博士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学科中心主任李进军博士作题为《新型装配式地下结构体系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他以竹园污水处理厂蓄水池等项目为例,指出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结构体系创新性应用了预制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连接节点等新型装配式建造体系和高性能材料,为上海地区地下结构装配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实践和参考经验。现阶段上海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中地下工程有其标准化高、体量大的特点,结合已趋于成熟的预制装配技术,可有效实现装配式地下建筑“从有到优”的升级发展,从而推进装配式建筑在地下工程中的建设和应用,加快补齐装配式建筑地上、地下整体工程质量短板,推动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

上海宝冶集团土木工程高级专家、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威

上海宝冶集团土木工程高级专家、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威作题为《暗牛腿连接的预制混凝土不出筋叠合梁力学性能分析》的报告。他以在浦东新区康桥工业区某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高层工程为例,采用暗牛腿连接,在保证工期的基础上,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项目施工质量。

技术交流结束后,举办了主题沙龙,围绕“数字智能技术对预制混凝土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邀请朱永明、王玉雷、龙玉峰、王建忠进行了观点的分享,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

主题沙龙环节

部分展商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