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总院杯” 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开幕
自2009年发起的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至今已经是第七届。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基建领域的热点话题,根据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透水混凝土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材料,透水混凝土制备与应用也是目前混凝土行业研究的热点课题。
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现场
2016年12月6日,“中国建材总院杯”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本届大赛以“透水混凝土:基于强度和透水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主题。评价在满足规定的混凝土强度性能要求下的透水性能。大赛规定的混凝土强度为30MPa。本届大赛是2016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由 发起, 科技工作委员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矿渣混凝土功能材料分会、预拌混凝土分会以及《混凝土世界》杂志社承办,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冠名。
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院院长姚燕, 常务副秘书长曾庆东,济南时代试金试验机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瑞,北京耐尔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卉伊等嘉宾出席了大赛开幕式, 矿渣混凝土功能材料分会秘书长韩小华主持大赛。
大赛的评委组成员由业内资深专家组成,清华大学阎培渝教授任评委组组长,湖南大学土木学院黄政宇教授, 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东南大学张亚梅教授,中国建筑科学材料研究院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院刘光华副院长组成评委组。
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院院长姚燕致辞
姚燕表示,中国建材总院非常荣幸能够支持此次活动,今年是中国建材总院成立66周年,中国建材总院一直从事科技方面的工作,包括在建材行业所有领域开展科研开发、检测、认证方面的工作,科研开发是中国建材总院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对于开发行业企业和学校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混凝土材料设计技术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常务副秘书长曾庆东致辞
曾庆东常务副秘书长表示,经过连续六届活动的发展,由 主办的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已成为我国混凝土行业一项重要的专项技能竞赛活动。大赛针对混凝土材料与工程发展的需要确定“透水混凝土:基于强度和透水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主题,旨在激发混凝土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在材料设计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满足国家在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和现实需求。
CCPA矿渣混凝土功能材料分会秘书长韩小华主持大赛
大赛裁判长、清华大学阎培渝教授宣布大赛开始
[Page]
大赛分为企业组和院校组,来自全国各地的预拌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制品企业技术人员以及从事混凝土材料研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校学生等共66支队伍参与竞赛。
大赛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绿色创意奖。 向获奖者授予证书并向一、二、三等奖获奖者颁发奖金。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费用。
各参赛队提供的参赛作品
比赛期间,每支参赛队伍有1名代表进行答辩、1名代表鉴证试验过程。大赛期间,各参赛队提供的参赛作品是由标养28±2d的100x100x100mm 的立方体混凝土试件6块,制作好的试件装入了密封袋中,并在密封袋上进行标识。参赛队上交的试件由水泥混凝土制作,且试件为匀质的非空心试件。
工作人员正在为参赛试件称取质量、透水性测试试块预处理
大赛前一天,参赛队将6块试件送至了大赛现场。并在大赛现场同时加水浸泡(试件在测试前浸泡时间≥12小时,检测透水系数的试件不再进行真空饱水处理)。
现场测试时,由大赛工作人员随机从6块试件中取出3块,称取质量,计算试件的表观密度,现场检测立方体试件的透水系数,再测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透水性测试
抗压强度测试现场
[Page]
测量试件的抗压强度,同时记录强度分值
大赛最终结果以现场测试的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表观密度、透水系数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竞赛总成绩为比强度分值、透水系数分值及答辩情况各项分值的总和。
参赛选手答辩中
现场评委现场打分
评委根据参赛队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经济性、适用性及现场答辩表现,并参考试块的外观情况,给予评价打分。鼓励低碳、绿色的技术创意和方案。
大赛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最终将评出结果并举行颁奖仪式,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将持续报道,敬请关注。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