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工程与材料、专家与学者间的对话 ——2018迎新春工程与材料、专家与学者座谈会召开
2018年1月22日,由 预拌混凝土分会主办,北京中海胜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迎新春工程与材料、专家与学者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座谈会现场
预拌混凝土这一个重要的结构材料在我国发展和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未来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强国梦中,还将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中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保证并实现工程质量要求,行业上下游的产业都要共同努力,特别是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单位在认识、理念的正确性和统一性,为给工程专家和材料专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让专家们友好讨论、达成共识,共同为我国的建设质量保驾护航, 预拌混凝土分会组织召开了此次座谈会。
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师海霞
执行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徐永模、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清华大学教授覃维祖、清华大学教授阎培渝、浙江大学教授钱晓倩、西安冶金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福川、武汉大学教授刘数华、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朋改非、河海大学教授田正宏、山东临沂大学教授张伟、天津大学教授李志国、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王栋民、武汉大学教授梁文泉、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马国伟、福州大学教授胡昌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总院教授谢永江、陕西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崔庆怡、中航民航科研基地副总经理杨文科、北京市高强混凝土责任有限公司总工李彦昌、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保林、江苏汉普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耿晓滨、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部长齐广华等来自我国混凝土行业的多位工程和材料方面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以及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混凝土世界杂志、中国建材报等13家媒体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武汉大学教授梁文泉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王栋民
座谈会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王栋民、武汉大学教授梁文泉联合主持。论坛还同时设立了深圳和台湾两个在线的分会场。 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师海霞介绍,组织此次论坛的初衷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混凝土是一个很简单的工艺,却有着非常复杂的体系,与会专家来自我国各地,有寒冷的北方也有温暖湿润的南方,混凝土原材料又是不能提纯的,所以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情况,每个专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和理论,希望大家能借此深入沟通。
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
廉慧珍教授首先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座谈,能使树立一个很好的学风,让大家能共同探讨和学习我们应该怎么读书?怎么提问题?怎么讨论问题?廉教授希望此次与会嘉宾能就四个方面问题展开讨论:1、混凝土不是科学,又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2、收缩、膨胀、徐变等和开裂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不裂的混凝土?3、大掺量粉煤灰该怎么用?用在哪里?4、怎么看待混凝土耐久性?
中航民航科研基地副总经理杨文科
由暨南大学欧阳东翻译的P.K.Mehta着作《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和材料》第四版于2016年10月出版发行。中航民航科研基地副总经理杨文科先生对该着作阅读后,写出16,000余字的读书笔记,提出106个问题。Mehta这本书是作为美国土木工程(大土木)系学生教材而编写的,属于混凝土材料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供未来将从事土木工程的人们入门的专业基础。杨文科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工程经验对书中所揭示的一些理论提出了质疑,在座谈会上,杨文科先生详细分析了自己对书的评价和对书中理论质疑的地方和原因。
清华大学阎培渝教授
杨文科首先指出Mehta对世界混凝土科技的2个主要贡献:1、Mehta反对不食人间烟火的ACI对高性能混凝土(HPC)的定义(用常规办法可能做不出来),支持公路局的定义(可以使用当地原材料)解决了HPC在实际使用上的一个大障碍,使HPC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2、Malhotra和Mehta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进行了定义,认为粉煤灰掺量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50%对混凝土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大有好处,二十多年来,Mehta的这2项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清华大学覃维祖教授
随后杨文科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自己对此书的质疑:1、许多新的学术观点缺少理论依据或实验室数据及工程实例佐证;2、许多学术观点已经陈旧,经过这三十年来的工程实践证明存在片面性或错误;3、作为一个享誉国际的大学者知识面有许多欠缺的地方;4、显然书不是一个人写的,但作者在使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和报告时,统稿时缺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至于许多章节文不对题学术观点草率马虎互相矛盾;5、几个国际上权威的学术观点值得我们开始反思。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
Mehta在书中写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更像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杨文科认为,配合比的科学原则是混凝土这门经验学科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其重要性就如同加减法对数学一样,如果配合比没有了原则,不是一门科学更像一门艺术,那么混凝土这门经验学科还是一门科学吗?如果是一门艺术那么配合比设计规范、专着拿什么原则来写?“艺术”这个词可能属于作者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作者想说的观点可能是做配合比时主要考虑的是平衡工作性、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四者之间的关系。但作者把经济性和工作性放在耐久性和强度前面是本未倒置。经济性不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和一本权威的学术着作所重点考虑的,我们建一座大桥、盖一座高楼,科学家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质量和耐久性做的更好,不能因为要节约成本而打折扣,本来结构的使用寿命可以到一百年,考虑到省钱可以变成二十年,岂不成笑话?经济性不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和一本权威的学术着作所优先考虑的,在其它权威着作里,配合比的最大指导原则都是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没有人把经济性列在最高指导原则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总院教授谢永江
最后,杨文科认为,外国的月亮可能也不圆,到了中国人领先世界混凝土科技的时候了!因为中国每年的混凝土工程数量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多(53%);目前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里程碑式的建筑中国占绝大部分;中国具备研究混凝土所有的自然条件(高温干旱、大风、冰冻、硫酸盐侵蚀等极端条件);中国有一大批勤奋的具有探索研究精神的混凝土工作者。
河海大学教授田正宏
同济大学教授黄士元为座谈会发来纸面观点,他表示,此次座谈会的形式非常好,百家争鸣。Mehta的书在中国被捧为权威着作,但在国外不是,在北欧对此书注意极少,在欧洲也如此,黄教授建议应该对此书淡化一些。
陕西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崔庆怡
黄士元教授认为混凝土是技术,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最多是经验科学,有些与中医类似。杨文科先生的质疑非常好,百家争鸣,主要原因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国情不同,现代混凝土在欧美和我国理解不同。Mehta书的缺点是讲得太细,正因为混凝土不是科学,讲得太细,可能错误也越多越明显,千万不要被此书蒙蔽了。
江苏汉普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耿晓滨
北京市高强混凝土责任有限公司总工李彦昌
黄士元教授支持杨文科提出的对书中徐变和收缩理论提出质疑的观点,他不赞同Mehta把徐变和收缩等同讲。黄教授认为,Mehta对混凝土耐久性经验不多,错误也较多,Mehta主要论点渗透性是耐久性主要指标是错误的,因为至少抗冻性和抗盐冻性主要不是渗透性,Mehta这个观点对我国耐久性问题影响较大;Mehta特别推崇火山灰、粉煤灰,因为确实适当掺加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但Mahotra在上海建科院实验室亲自试验大掺量混凝土,结果宣告失败。所以黄教授在上海一直主张粉煤灰不超过20%,实际现在全国所有混凝土都是大掺量。水泥厂掺20-30%,搅拌站又掺20-30%,混凝土中熟料含量大致只有180kg;黄士元教授不同意杨文科认为影响抗冻性主要是裂纹而不是引气剂这个观点。他认为优质混凝土必须掺引气剂,已是世界共识;黄士元教授指出裂纹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各断面的不均匀变形(收缩、温度)引起各层混凝土的内应力不同,表面出现拉应力。微裂纹影响不太大,但蒸压混凝土微裂纹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很大,蒸养混凝土也较大。
浙江大学教授钱晓倩
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部长齐广华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就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混凝土是不是科学、高性能混凝土、如何有效正确读书、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掺合料应用等多个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西安冶金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福川
阎培渝教授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是一个质量控制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种。廉慧珍教授认为,徐变和收缩是不同源的,徐变是受力引起的,收缩是失水引起的。覃维祖教授认为,混凝土材料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中国强大了,中国这么多年建设了那么多工程,我们要从工程的视野、从整体论思想角度来改写混凝土材料学。徐永模会长认为徐变是结构受力发生的,干缩是混凝土湿度变化产生的,是不同的体系。宋少民教授认为,不能把科学和艺术对立起来,科学的殿堂里不能把艺术完全挤出去,科学和艺术是有交集的,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峰上汇合。
天津大学教授李志国
天津大学教授李志国以论语开篇,介绍了他对当代中国水泥混凝土科学家的思考,他表示,当今中国水泥混凝土的用量在全世界已经领先20多年了,全中国的混凝土教授学者加起来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一带一路、跨海工程、极端环境下的高速公路、高铁-寒冷地区高铁、沙漠地区的混凝土等大型重点工程的建设,为中国水泥混凝土提供了巨大的实践机遇,中国混凝土应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保林
李志国评价,杨文科对P.K.Mehta着作《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和材料》的106问,是认真读书之精神、大胆实践之成果、挑战权威之榜样、百家争鸣之奇葩。李志国认为:“学术不批判,等于瞎扯蛋;学术不批判,白干八年半”。
武汉大学教授刘数华
李志国认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技术,不是艺术,因为技术有原则,他认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是:满足施工工艺的工作性、满足工程荷载的强度性要求、满足工程环境的耐久性要求、满足经济性要求、满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定要考虑经济性。但不是迁就,不是平衡,而是优化。
山东临沂大学教授张伟
山东临沂大学教授张伟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比作是炒菜的技艺,根据实际工程要求,材料的选择、配料、搅拌火候要考虑色香味和经济性、有利口感和身体健康(施工性和耐久性)等,要尽量完美。
福州大学教授胡昌斌
福州大学教授胡昌斌介绍了他对此次学术争论背后的思考,他认为,有争论、有反馈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如果规模很大,可能有其社会和时代背景,深挖这个背景有其学术价值。他建议一定要继续争论,直至充分挖掘出争论背后的价值,理顺接下来的工作和任务为止。混凝土的科学和技术仍然存在很多的空白地带,特别是理论、检测和数学的构建和施工技术的发展,需要继续积累和更多维度的补充,目前缺乏的是会科学构建和创新的人才。
台湾交通大学赵文成教授现场互动
台湾分会场台湾交通大学赵文成教授也通过视频直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CPA执行会长徐永模
徐永模执行会长总结时指出,以往大家对一本书的评价,基本都是在说这本书的好处,很少有像今天这个座谈会这样,是提出质疑和争议的,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都是很少见,很欣慰。《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和材料》这本书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从这本书已经出版了第四版就能看出,这本书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我们要有历史性的看问题的观点,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是有一个时间节点的,所以不可能完美。这本书的问题确实是讲得太细致了,授之于鱼还是授之于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看书需要有所取舍,需要关注创新点、亮点。
徐永模执行会长认为,这次座谈会,大家都充分肯定了一种批判精神,一个批判的思维,杨文科能站出来,勇气可嘉,这个很难得。这次论坛也能体现出我们的一种自信,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有这么大规模的工程量,这一代混凝土工作者经验丰富,因此是非常有自信的。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 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工作细则2009-10-30
- 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规划2009-10-30
- 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2014理事长会议召开2014-12-13
- 第二届绿色混凝土发展高峰论坛召开2015-10-26
- 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2016会员代表大会暨预拌混凝土技术交流会召开2016-12-09
- 预拌混凝土分会三届五次理事会在西安举行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