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重点产业发展报告
【原创】2020年度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1-01-19    来源: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    分享: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正常运行的节奏,混凝土行业为应急抢险、减灾救灾、重点工程的快速复苏、助力基建经济迅速走出困境,不负自己的产业使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正常运行的节奏,混凝土行业为应急抢险、减灾救灾、重点工程的快速复苏、助力基建经济迅速走出困境,不负自己的产业使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疫考”还在严峻地继续着。但是中国已经开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继续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创建新愿景、树立新优势显得格外重要。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建议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明确核心要义体现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个“新”上,并强调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

2020年预拌混凝土行业上半年1-6月份产量11.52亿立方米,同比下降 2.36%;1-9月份累计产量19.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52%,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预拌混凝土行业实现了较平稳发展,全国累计产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一、宏观经济走势

1.中国经济实现弱复苏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回升步伐稳健,弱复苏态势明显。前三季度我国GDP累计值同比增长0.7%,年内实现由负转正;单季GDP同比增速逐季上升,二季度同比增速恢复至3.2%,三季度上升至4.9%。

二季度开始GDP当季增速快速回升(单位:%)

同时经济运行结构和质量继续稳步改善,投资、消费、工业增速延续回升势头,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回升速度较快,三季度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前两个季度均有明显改善。货币增长缓慢回落态势明显,表明经济复苏主要源于自身内在活力恢复。结构调整和明确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核心,新基建等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形成发展中。

投资、工业增加值及消费增速逐月回升(单位:%)

2.前三季度投资实现同比正增长

前三季度,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以及稳投资各项政策显效发力,投资增速由负转正,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持续高位运行,投资到位资金增速加快。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由降转增,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降幅继续收窄,高技术产业、社会、电力等领域投资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同比正增长(单位:亿元、%)

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负转正,累计投资额同比增长0.2%;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0%,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0.9%,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前三季度累计投资同比增长5.6%;房屋新开工面积降幅继续收窄。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好增速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与去年同期相当的规模,有效支撑了预拌混凝土需求。

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效支撑了预拌混凝土需求

二、2020年预拌混凝土行业运行相关情况

1.前三季度产量实现小幅增长

受新冠疫情影响,预拌混凝土企业恢复生产较往年滞后半个月左右。实现复工复产后,预拌混凝土作为下游建筑工程的先行产业生产加速,自4月份开始,单月产量保持同比增长态势,其中6月、9月当月产量增速达到两位数。预拌混凝土累计产量在9月份终于实现同比小幅增长。

2020年预拌混凝土当月及累计产量情况(单位:万立方米)

分区域来看,前三季度,东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四大区域预拌混凝土累计产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东北地区增速最高,达到13.25%。华北、西北地区产量保持同比回落走势,华北地区前三季度累计产量同比减少8.12%,西北地区产量较去年同期略有回落。

前三季度六大区域预拌混凝土累计产量及增速(单位:万立方米)

分省市来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前三季度预拌混凝土累计产量实现同比增长的有19个,其中增幅最大的为吉林省,前三季度产量同比增长 31.75%;其余12个省市区产量保持同比回落,其中北京、天津产量同比降幅超过20%。

前三季度各省市区预拌混凝土累计产量同比增速

2.混凝土市场价格出现回落走势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商品混凝土价格出现明显回落走势,直至8月份开始止跌企稳,价格平稳运行至10月上半月。整体变化趋势与2019年同期基本相符,但前三季度价格下滑幅度超过去年同期,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端价格明显下降。截止到10月下旬,全国商品混凝土(C30)市场均价为430元/立方米左右,较去年同期下滑15元/立方米左右;自年初至10月下旬,商品混凝土全国市场均价累计下跌将近30元/立方米。

商品混凝土(C30)市场价格出现回落走势

尽管2020年商品混凝土价格出现回落,但从长期来看目前全国商品混凝土均价仍处于近几年高位水平。

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仍然处于全国价格低谷区,华东、中南地区处于全国价格高位区。2020年以来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价格保持下滑走势,其中华东、中南地区价格下滑幅度最大;华北地区价格略显平稳;东北地区8月份开始价格出现底部回升。

全国及六大区域商品混凝土价格走势

三、2020年水泥和骨料的运行状况

1.全国2020年前三季度水泥运营情况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三季度多地又受雨水天气困扰,水泥行业疾风遇劲草,三季度水泥产量恢复增长,并达到5年最高水平,弥补了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的损失。进口熟料再创新高,前三季度行情震荡下行。尽管如此,水泥行业效益并未受大幅冲击,前三季度行业利润总额预期同比小幅下滑,甚至有望追平。四季度,基建项目将会是水泥需求的主要支撑,北方市场逐渐转淡,南方水泥需求还处于旺季,预计南方主要需求地水泥行情还将进一步上涨,但从全国来看水泥价格再次冲击高位难度加大。

(1)三季度基建、房地产投资均回正,水泥需求恢复增长。

1-9月水泥累计产量为16.76亿吨,同比下降1.1%,其中三季度水泥产量为6.78亿吨,同比增长4.96%,是2016年以来三季度产量最高的年份。分月份看,7月产量稍低,不足2.2亿吨,同比仅增0.80%,8月和9月产量分别为 2.24亿吨和2.34亿吨,同比大增6.78%和7.37%。由此可见,三季度水泥产量达到5年最高水平,主要是弥补了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的损失。

(2)进口熟料再创新高

水泥出口大幅下滑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熟料进口国和水泥出口国。1-8月,全国共进口熟料1877.15万吨,同比增长49.54%,再创历史新高,平均进口单价为38.60美元/吨,同比下跌15.84%。

1-8月,我国进口熟料来源国家和地区共有15个,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 个。中国从越南进口量最多,合计进口1069.17万吨,占进口总量约57%,从日本的进口量增速最高,同比暴增705.19%。今年以来我国进口熟料的国家和地区更加集中,二季度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需求反弹,国外受疫情影响内需不振,亚洲熟料主要出口国家在5、6月份加大对外出口力度,中国成首选国家,来自越南、阿联酋、泰国、日本的熟料明显增多。

水泥出口方面,1-8月共出口水泥172.42万吨,同比大幅下滑52.80%,主要是由于硅酸盐水泥出口量的下滑。自2018年以来水泥出口量持续下降,今年全年出口量预计在300万吨左右,仅有2014-2015年的1/3的水平。

(3)水泥价格与行业利润:三季度行情反弹,利润同比或下滑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水泥价格指数震荡下行,受淡季加疫情的影响,1-4 月水泥价格持续下跌,4月下旬见底反弹,价格反弹仅持续到6月初就出现拐头下行。7月,受全国大范围连续降雨及持续高温的影响,水泥整体需求处于低迷状态,环比下跌4.09%。8月起全国水泥价格进入上行通道,8月和9月环比分别上涨3.39%和4.11%。9月月末全国水泥价格指数(CEMPI)为146.33 点,同比降幅为2.5%,前三季度合计下跌了12.1%。

2.2020年砂石骨料发展特点

目前全世界的砂石骨料年产量约为500亿吨,预计到2030-2050年间将达到600亿吨。目前中国砂石骨料消耗量占全球的近一半,采取更加环保的开采方式将成为中国的重点努力方向。2019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砂石骨料总消费量达213亿吨,是目前开采量最大的矿产资源,年直接及间接产值过万亿元。

(1)2020年随着四季度重点项目施工进度不断加速,对建材需求持续好转,加上“十三五”收官之年,环保力度加大,砂石开采、供应受到一定影响, 价格保持涨势运行。我国砂石平均价格呈现一定波动性,整体呈现上涨态势,大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砂石骨料价格为48元/吨,2019年波动性增至 100元/吨以上。

砂石骨料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2)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砂石骨料行业需求量约213亿吨,同比 2018年增长了5.62%,从细分市场需求来看,2019年我国天然骨料需求量 46.88亿吨,占比24.94%;机制骨料需求量141.12亿吨,占比75.06%。

2012-2019年砂石骨料总需求量(单位:亿吨)

(3)砂石行业的高景气度也带动了上游破碎筛分设备市场规模的增长。根据机制砂当年新增产能、设备更新率(按照年25%估算)、产能利用率及单位产能所需投资额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推算,2019年我国机制砂设备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20亿元。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的砂石骨料装备(主要为破碎筛分设备)制造企业有 3000多家,销售额过亿元的有20余家,不到1%。能提供高稳定性成套砂石骨料破碎筛分生产线的企业不足10家,机制砂设备行业集中度较低。机制砂石装备技术水平、智能水平以及环保功能良莠不齐,亟待进一步提升,未来具备技术、研发、资金、服务网络、生产制造等优势的机制砂设备厂商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2020年预拌混凝土绿色智能发展

1.政策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步伐加快

混凝土产业具有宝贵的利废属性,是我国“吃”废“吞”渣的扛鼎产业,即混凝土亦是我国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最大承接产业之一。中国是固废与建筑垃圾大国,在多年消解固体废弃物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混凝土产业一直都是主力产业之一。统计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宗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的年综合利用量约近20亿吨,综合利用率达60%多,其中水泥、混凝土行业利用废渣量已超过10亿吨,同比增加10%以上。用于商品混凝土超过6亿吨,总产值近5000亿元。我国混凝土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已连续多年成为建材行业的最大产业,固废与建筑垃圾在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和工艺水平也取得了显著提高。可以说,混凝土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大规模消纳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尤其要关注的是,在我国其他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已达70%后,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率只有不到 10%,是典型的固废资源化“短板”,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最重要消纳产业依然是混凝土产业。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全行业的发展共识,科学且依法纳废将成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光荣使命。40年来,混凝土一直无声地消纳工业与建筑废弃物,从掺和料和机制砂骨料等多个维度将粉煤灰、矿渣、钢渣、建 筑垃圾等工业或建筑废弃物凝聚成合格的建筑部品或产品。对于混凝土产业而言,利用尾矿砂和废石制备粗细骨料更是大宗利用固废的最有效途径。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固废只能是部分替代天然砂石,但是数量仍然巨大。此外,经过长期的科研开发和工程应用实践,根据各种固废的不同特性制备的粉体材料,可在混凝土中作为性能调节型材料(改善胶凝性、提高密实性、改善工作性、提高耐久性等),一些工业固体废物已经成为实现混凝土某些性能不可或缺的功能和结构组分。

可持续发展是混凝土产业艰巨而长久的发展主题,绿色发展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今年9月1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实施,其中对建筑垃圾产生量大、消纳任务重及加大推进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力度等,指出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1)2020年多地出台了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地方性文件和管理办法:

《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发布,自2020年2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工作正式步入法治轨道。《管理办法》从规划建设、源头管理、分类利用、产品应用和市场规范等五个方面针对性地进行了立法设计,提出了工作举措。《管理办法》提出,在规划建设方面,未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将被纳入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明确设施布点、处置规模和用地面积等,同时对于临时固定设施,可以简化立项、规划和环评等审批手续。在源头管理方面,要推广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房、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绿色建筑等方式,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分类排放制度,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混合排放,不得随意堆放、倾倒、遗弃建筑垃圾。在分类利用方面,《管理方法》明确将按照拆建垃圾(含拆除垃圾和施工垃圾)、装修垃圾、工程槽土、工程泥浆分类进行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也将得到拓宽,通过就地利用、回收利用、回填利用、再生利用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利用建筑垃圾。为解决再生产品推广应用难题,《管理办法》还提到,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工程建设材料的,应当优先采购再生产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设计招标时应当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相关要求纳入招标文件,并按照设计文件要求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今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按照政策将享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优惠。

北京建成百余建筑垃圾“再生”点。北京市已建立了100余个专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能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往建筑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大多通过垃圾消纳点进行填埋处理或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这两种处理方式均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且易造成土壤或水体污染,同时建筑垃圾粉化后产生的细小颗粒将影响空气质量,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积也影响着市容市貌。

湖南省住建厅印发了《湖南省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细则》自2020年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月31日。根据《细则》,湖南省建筑垃圾管理和处置利用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实行特许经营。《细则》明确,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实行特许经营,鼓励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特许经营企业一并开展建筑垃圾清运工作。根据《细则》,各地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对特许经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方案、人员设施、经营业绩、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明确特许经营准入标准,采取措施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各地应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能处置各类建筑垃圾的处置利用企业,划定特许经营范围,授予一定期限特许经营权。此外,《细则》还要求,处置利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接收的建筑垃圾处置率达100%,不得直接转让或者随意倾倒接收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中不能资源化利用的部分,在满足环保与安全的条件下应进入消纳场所。各地要综合利用财政、税收、投资等措施支持建筑垃圾处置利用,扶持和发展处置利用企业。将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无机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凝土等再生材料按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细则》还提出,各地可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对处置利用装饰装修房屋类建筑垃圾的企业进行适当补贴。建筑垃圾示范、试点城市的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产品替代天然砂石建材产品用量比例不少于30%。

湖南省住建厅印发《湖南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混凝土与制品产业(2020-2030)》,明确了湖南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方向与分阶段目标。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工程弃土、盾构土、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工程垃圾等。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湖南建筑垃圾产生量约1.83亿吨(主要包括工程弃土、盾构土、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工程垃圾等),资源化利用率约 25%。其中工程弃土以消纳场填埋、现场土石方平衡为主;盾构土运送到处臵场集中进行环保处臵;拆除垃圾和工程垃圾以工程临建道路回填或消纳场 填埋为主。根据《规划》,湖南省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提出了技术规划、设施建设、政策监管、产品推广等各方面发展目标及措施。《规划》明确,至 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37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至2025年全省规划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60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0%;至2030年全省规划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7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据湖南省住建厅介绍,湖南将通过政策扶持、考核监督、技术指导及宣传推广等措施,大力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徐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徐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自4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共30条,分别从机制协调、资源化利用、政府责任和部门职责、行政许可、建筑垃圾分类、以及装饰装修建筑垃圾管理等方面,对城市建筑垃圾的排放、运输和消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办法》规定,徐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和投资建项目,鼓励单位和个人优先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办法》鼓励具备现场分类条件的施工单位按照分类要求结合施工或者拆除步骤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鼓励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同时,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

包头市首个建筑垃圾无公害处理及回收再利用项目实现试运行。3月16 日,计划投资1.1亿元的项目现场,多台建筑垃圾处理设备正在开足马力紧张运转。依托专业设备,建筑垃圾经过粗碎、细碎、除铁、轻物质处理、筛选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变成土方和骨料,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试运行期间,每天可以处理1000吨建筑垃圾。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发布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管理办法》是深圳市首部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建筑废弃物管理规章,更是一部体现住建特色具有较高质量的政府规章。《管理办法》通过设立源头排放核准、中间运输备案、末端消纳备案、信用管理和电子联单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达到精准掌握深圳市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及处臵去向的目的,实现建筑废弃物处臵全过程监管,彻底解决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排多少、谁来运、排到哪”的问题。同时,《管理办法》着重强调建筑废弃物源头减排与综合利用。在源头减排方面,《管理办法》设臵了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制度,配套相应的技术规范,在国内首次提出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指标,引导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各阶段优化方案以减少建筑废弃物排放。在综合利用方面,《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补贴、用地安排、租金减免、产品认定及推广等鼓励措施,推动深圳市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壮大,使得建筑废弃物产生于建设工程,最终又回用于建设工程实现资源化利用。

(2)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打开了新局面:

北京市朝阳区温榆河公园示范区计划于2020年9月1日向市民开放。该项目在建设过程实现了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利用模式,并在同区域建设项目回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建筑垃圾通过破碎、筛分、除杂等专业处臵后,可变身为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在小型构筑物基础换填中可达到与天然材料同等的承载效果,将其作为公园道路基础换填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原生资源开挖。同时,再生骨料通过和石灰、粉煤灰等材料的“混搭”,具有了优良的力学性能、水稳定性和抗冻性能,可应用于园区道路基层铺筑,减少天然材料的使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武汉最大建筑弃料加工厂达产一年可“吃”进弃料150万吨近日,“吐”出水泥商品混凝土和透水砖等再生建筑材料。在位于江夏区宁港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园区里,该建筑弃料加工厂建成全封闭年处理建筑垃圾150万吨破碎分筛生产线1条,以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材料的年产50万吨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 料商品混凝土生产线1条,年产30万吨废弃沥青混凝土再生商品混凝土生产线 1条,年产12万方吸收性人行步道砖、花格砖、加气块等建筑砌体生产线和年产80万吨水泥稳定拌合料生产线各1条。投入运营后,平均每年可消纳处理来自江夏、武昌、洪山3个区的城市建筑垃圾150万吨以上,节约填埋土地200 亩左右,相当于每年减少4个中型采石场的矿山开采,可节约大量的天然矿产资源,有效减少建筑垃圾对土壤、植被、空气、水源的污染。

8月19日,长沙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发布公告,长沙市岳麓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项目由湖南云中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中标年限20.01年。这是自《长沙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工作方案》实施以来,全市首宗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特许经营项目。推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垃圾“变废为宝”将成为现实。项目将采用BOO(建设-拥有-运营)方式运作,资金来源由中标企业自筹,主要针对拆除垃圾、道路沥青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这四类建筑垃圾进行资利用。计划到2021年12月底前,实现建筑资源利用化永久处臵基地基本建成投入运营;2023年年底,拆除垃圾、道路沥青垃圾、工程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90%,装修垃圾资源优化利用率不低于85%,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处理产能达到200万吨/年,逐步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的长效机制。

(3)关于建筑垃圾相关政策,应补充对改扩建工程、拆除工程的建筑垃圾限量,最大限度回收利用部品构件;补充建筑“分类拆除”要求,更好实现“分类收集、分类利用”;对新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部品构件的可拆除节点设计、再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工程安全和质量问题都聚焦在混凝土及其原料上,混凝土企业首当其冲。因此在固废利用的进程,更要注意对原材料的检测并进行充分论证。如果说过去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在利废方面是为了获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话,那么,新固废法已经明确了防治固废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是各地政府,而企业纳废利废受到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因此,广大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要提高站位,把企业纳废的举措提升到落实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上来,提高到为政府分忧为制造固废与建筑垃圾的环节分忧的层面上来,以此来提升企业纳废的使命感。

2.预拌混凝土绿色制造体系标准化工作

《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当前,预拌混凝土行业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关键过程,绿色发展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混凝土生产企业所不能忽视的。随着《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的发布实施,创建绿色设计产品作为绿色制造工程的重要目标,成为工业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手段。 一直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标准化建设,满足产品的绿色化发展要求,在保证产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依据GB/T32161《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的总体要求,通过从资源、能源、环境、产品方面属性进行约束,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引导预拌混凝土的绿色发展。

2020年7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 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推动建材产品质量提升,打造一批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 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

2020年10月13日财政部发文《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在政府采购工程中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在政府采购工程中推广可循环可利用建材、高强度高耐久建材、绿色部品部件、绿色装饰装修材料、节水节能建材等绿色建材产品,积极应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鼓励建成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到2022年,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政策措施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工程建筑品质得到提升,绿色消费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

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虽然体量很大,已有一定数量的领军企业,但大部分企业生产和资产规模过小,总体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经营管理意识仍围绕生产环保、安全、质量等管理水平还不能与世界范围内混凝土生产和消费量最大国家的身份相适应,全局性的产能过剩更带来以降低质量、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恶性竞争。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国家和各地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对企业产生了“减产限产”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原材料采购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给企业生产经营和履行合同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区域化管理和技术水平、推行绿色生产时的标准要求差异较大;虽然行业发展较快,但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根本上建立预拌混凝土工业绿色工厂,勤修“内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广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已成为适应宏观政策、顺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年由 负责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研究项目——预拌混凝土绿色制造体系标准:《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预拌混凝土》《节水型企业预拌混凝土》三项行标得以立项,目前编制工作已经进行到征求意见过程。制定和完善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在保证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快速稳步发展,落实国家建设绿色工厂的要求,引领本领域产品生产健康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制定发布后可以为预拌混凝土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推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通过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可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树立企业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3. 预拌混凝土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在积极推进中

智能制造既不是单纯地运用智能装备,也不是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而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引发的颠覆性突破,是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领域的创新与变革。而是为了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优、生产成本更低、市场响应更快、环境污染更小,目标是解决传统制造业的问题,实现高效、优质、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

目前,行业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已开展了智能化工厂制造的先行先试,已基本具备从“场地化”向“绿色智能工厂”转型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9年本)》明确将“储料区、主机搅拌楼、物料输送系统等主要生产区域实现全封闭,并配置主动式收尘、降尘设备,采用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进行运营管理,具备消纳城市固废能力的智能化预拌混凝土生产线”作为鼓励类发展产业,对推动预拌混凝土产业向工厂化制造、规模化发展、精细化控制、智能化制造、信息化管理方向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智能化工厂的落地,行业形象也将会出现彻底改变。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创新行动中提到要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重点形成制造执行管理、智能物流配送、在线质量监测的混凝土全产业链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集中搅拌分送、自动成型控制、骨架焊接运送、制品智能养护的水泥制品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之前,引发的《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在贯彻《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关要求,更好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36073-2018)贯标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落实,指导企业提升工业数据管理能力,促进工业数据的使用、流动与共享,释放数据潜在价值,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团体标准《预拌混凝土智能工厂评价要求》(T/CBMF 89-2020;T/CCPA 16-2020)于 2020年11月13日起发布实施。该标准描述了预拌混凝土智能工厂的要求,预拌混凝土智能工厂架构采用四层三纵的架构设计,四层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层、生产执行层、运营管理层和决策分析层;三纵主要分为数据体系、业务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预拌混凝土智能工厂各层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不同层级由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承载核心功能,同时各层间需通过信息集成技术实现系统集成,具备数据实时传递,业务管控自动执行。标准分别针对基础设施、生产执行、经营管理、决策分析等不同层级中的关键业务环节,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技术要求的规定。并对评价要求、评价组织、评价方式等相关评价活动也进行了规定。 将依托标准开展预拌混凝土智能工厂的验证工作,促进行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实现预拌混凝土行业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为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国家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新的基建投资将会为中国混凝土行业带来新的需求,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和平台期的延长,给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时间和机遇。在绿色发展、综合利用、智能制造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混凝土行业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截止疫情前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同时,一批行业内优秀的混凝土企业通过丰富的探索实践,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经验,这些经验正在成为全行业绿色发展的基石和方向标。

目前混凝土行业在原材料不可控的情况下,正在悄然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生产角度讲,混凝土搅拌站正在向上下游延伸,并向集团化、智能化发展,开始重视技术研究以及对生产工艺的改造;从原材料角度讲,很多现代化砂石企业兴起,并延伸产业链建设搅拌站,开始关心水泥;从施工角度讲,施工单位也开始关心水泥,并与水泥厂合作改造水泥。

在行业真正向科学、科技、高端、智能制造等方向发展和推动的升级过程中,企业应认识到混凝土是应急抢险的保障工程材料,也承接着城市建设等社会化的功能,加速拓展其社会功能是混凝土行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