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项举措回应了产业分工细化、产业走向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对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这一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重点,才能为实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起稳步、开好局。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链供应链的三个鲜明特点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是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事关基础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寿命。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不仅拥有全球产能与消费量最大的重点产品的制造与生产,而且还拥有品种齐全、规格完备、能满足我国日新月异城乡建设需求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全产业链。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电、路、桥、涵、港、楼”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实现了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超高超大超级工程建造水平都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高铁建设工程等建设技术和与之相匹配同行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产品技术均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混凝土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已连续多年成为建材行业的最大产业。
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链具有三个特点。
宽领域 混凝土是构建工业大国的核心基础材料之一。无论是在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防控及洪涝“大考”中的抢险应急、减灾救灾,或是在被外媒誉为中国“基建狂魔”飞速行走中的“四梁八柱”,还是在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大势中对大宗工业固废及建筑垃圾资源化承接中的全力担纲,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都是当之无愧的扛鼎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混凝土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中的预拌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桩、混凝土管道、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饰混凝土、混凝土电杆、硅酸钙水泥板、3D打印混凝土等以及与之高度关联的产业如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机械装备等产业的规模与产能均居全球之首。我国混凝土在高铁建设、大型水利桥涵、超高层建筑及新基建中的作用尤其令人瞩目。近五年来,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每年都要将20多亿吨的水泥和150亿吨以上的砂石以及近20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等转化成安全、质优、耐久的各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多维度 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所拉动的产业群市场值至少在3万多亿元人民币。其中重要的关联产业有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
(1)水泥。2020年,尽管新冠疫情骤然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但中国水泥行业在短暂的停滞后恢复如初,2020年1~12月,全国累计生产水泥23.77亿吨,全口径同比上涨2.00%(数据来自中国水泥网)。水泥按照其用途和性能划分,比较常用的一是通用水泥,比如复合硅酸盐水泥,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还有一些火山灰质水泥。二是专用水泥,用于一些专用的工程当中,比如油井水泥或者砂浆水泥等。三是特种水泥,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可以选择特种水泥,比如膨胀水泥或者自应力水泥等。
(2)砂石骨料。混凝土行业常用砂种有河砂、机制砂、洗砂(包括古河道阶地砂和山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海砂(经过淡化处理、控制氯离子含量,达到合格标准后可用于建筑工程)、废渣及尾矿制砂等。近年来,我国砂石行业产量基本维持在180亿吨左右,处于产需两旺的状态。2018年受环保督察影响,我国部分砂石企业关停,使得2018年产量有所下降,2019年国内砂石产量有所回升,约188.1亿吨,在量价齐升双重利好的推动下,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17672.00亿元。从细分市场需求来看,2019年我国天然骨料需求量46.88亿吨,占比24.94%;机制骨料需求量141.12亿吨,占比75.06%(数据来自中国砂石网)。
(3)外加剂。我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品种齐全,混凝土外加剂总产量达722.52万吨。各种合成减水剂产量约484.68万吨,各种高效减水剂(萘系、三聚氰胺系、氨基磺酸盐、脂肪族和蒽系减水剂)占全部合成减水剂总量的67%,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占26%,普通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占7%(数据来自中国外加剂网)。
长链条 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庞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上,有诸多相关联的制造产业与服务行业。其中,承接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业与混凝土机械装备产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工业固废是指以尾矿(共伴生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赤泥)、化工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为主要构成的工业废弃物。2020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实施,我国工业固废资源化有了坚实的依法推进基础。混凝土产业具有宝贵的利废品质,是我国“吃”废“吞”渣的中坚产业,混凝土亦是我国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最大承接产业之一。
40年来,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在消纳固体废弃物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从掺合料和机制砂骨料等多个维度将粉煤灰、矿渣、钢渣、建筑垃圾等工业或建筑废弃物凝聚成合格的建筑部品或产品。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仅预拌混凝土生产就综合利用各类固体废弃物约4亿吨,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责无旁贷的重要贡献。统计资料还显示,“十三五”初期,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的年综合利用量约近20亿吨,综合利用率达50%之多。值得提出的是,水泥、混凝土行业利用废渣量已超过10亿吨,同比增加10%以上。
我国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在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和工艺水平正在显著提高。可以说,混凝土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大规模消纳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水泥混凝土作为人类使用量最大的人工材料,在我国已成为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行业。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在我国其他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已达70%后,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率只有5%,是典型的固废资源化“短板”,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最重要消纳产业依然是混凝土。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全行业的发展共识,科学且依法纳废正在成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义不容辞的使命。
混凝土机械主要分为四大类产品:搅拌站、搅拌车、泵车和泵。随着中国混凝土产业的升级提质,也为中国混凝土机械装备带来节能、环保、智能、轻量化的发展动力。如泵车的油耗更低,排放更清洁,泵送效率更高。搅拌车则将机械制造与能源环保相结合,其有轻量化技术全面支撑,底盘与上装采用一系列的新材料、互联网技术和新工艺,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整车油耗降低;罐体使用寿命提升,搅拌叶片使用寿命提升100%;加装油耗异常提醒和非正常卸料提醒技术等。
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产业链供应链绵长、坚韧、纷繁,产业链生态辽阔而壮观。正是中国广阔而纵深的市场及国家建设与民生需求,才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创新助力与发展推动。
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疏“堵点”、缓“痛点”、聚“焦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大变革时代,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在这个节点上,深刻把握“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内涵,有助于厘清问题,明确未来提升的路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21年,要以什么为抓手推进制造业的发展?2020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相对于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我国作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生产制造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混凝土行业体系、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但是仍长期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
纵观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链供应链现状,能深切地感受到行业的“痛点”“难点”。
(1)产能严重过剩。产能严重过剩是我国混凝土行业的最大痛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预拌混凝土产能利用率仅为产能的三分之一。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样的,如混凝土生产不像水泥玻璃是延续的、平稳的,其定制的、间歇式的供应需求就要求产能要有一定的富余;而盲目扩张是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最主要原因;市场需求下降也加重了产能的严重过剩。
(2)产业集约度低。2020年预拌混凝土行业产量前十名企业的市场销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产业集中度低也造成了应收款居高不下,买方市场中混凝土企业处于议价权、谈判权均非常弱势的局面。据粗略统计,2020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累计数超过5000亿元。同时,同行业低价恶性竞争现象非常严重。
(3)产业虽大但不强,产业生态整体脆弱。我国混凝土产业体量很大,但是大而不强,企业大多规模小,员工待遇不高,缺乏人才吸引力。企业以及企业的从业人员社会价值体现得不强,工程安全质量风险又是直接体现,所以企业生存环境欠优。
除上述“痛点”外,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还面临着各级政府管理缺失或不到位、行业话语权弱、市场门槛低、企业兼并重组动力不足等“难点”。目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特别需要推动社会、市场及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高度关注,推动从骨料、外加剂、水泥、矿物粉体材料到混凝土生产,尽快形成完整的材料制造链和价值竞争链。当然,内涵丰富且理念创新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链重振更需要国家政策驱动的浩荡东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些资深专家分析说,长期以来,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体系齐全、门类完整的产业体系,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要看到,我国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挑战。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渐进性增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最重要的路径,首先是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目前混凝土行业的创新发展非常丰富。
(1)技术创新:外加剂、骨料、矿物粉体材料、品质的提升,实现降本增效。
(2)商业模式创新:委托经营、技术服务外包、物流外包和质量保险引入等。
(3)管理创新:有些企业比较现实,采用应收款第一、利润第二、销量第三的管理原则;也有一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用应收款保持市场份额;一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通过质量增值服务,提高品牌影响力等等。
(4)科技创新:毋庸置疑,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独门绝技”是科技创新,实现由过去的模仿创新到未来的原始创新,需要依靠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技术研发创新形成的合力。一方面,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成果转换机制在内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政府服务平台、研发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以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信息链等多链条合力打通创新链;另一方面,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主体,持续加大学习与研发投入,面向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为支撑,全力疏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痛点”。
产业链事关质量与安全,亟需强“链”、补“链”、优“链”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发出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速打造新型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明确信号。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动态化、多样化、网络化、复杂性等特点。要深度摸清行业底数,区分治理结构类型、产业优势基础、驱动力量差异,抓住主要矛盾点,才能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拥有世界同业中最齐全的产业门类和最强的综合制造能力,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绝大多数细分产业的中低端环节都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部分高端产品也有较强的生产水平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目前的“弱链”主要体现在部分高端环节和全产业链的高质量上。产业链事关质量与安全,亟需强“链”、补“链”、优“链”。
补短板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围绕产业安全与效率提升,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的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
从横向看,一方面加强优势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精耕细作,实施质量提升策略,促进从简单价值链到复杂价值链的转化;另一方面重视同类生产企业的联动发展,打造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品牌,形成区域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从纵向看,一方面要双向拓展产业环节,促进价值链的加长与延伸,实现两端攀升与高端迭代,激发上下游信息共享、产业协同的链式效应,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延链”工程。另一方面要抢占数字化转型先机,发挥互联网对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方式评价数据价值,确保数字交易健康安全;二是加强数字化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完善5G网络、数字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在各产业各环节的渗透,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赋能。
锻长板 推动传统制造环节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聚焦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拥有一批优势长板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立足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链中育长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生态。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中锻长板,保持和发展好完整产业体系,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提高发展效率和效益。
强企业 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挥优质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微观主体,企业强,产业才能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着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要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在顶层设计建“链”。同时还要格外注重平台引领强“链”和优化生态补“链”,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渗透应用更加广泛与深入。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 “冰丝带”里混凝土创造中国奇迹,期待“一起向未来”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