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导致部分人才、科技项目,甚至是企业整体外流。“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有实质性的进展,是衡量东北振兴是否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9月13日,国务院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正式公开。批复强调,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9月17日,2021东北亚经济论坛在大连及线上举办。商务部原副部长姜增伟在致辞时表示,国务院批复为东北地区发展乃至东北亚区域合作带来重大利好。东北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要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与会专家围绕“十四五”时期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碳金融、健康养老、乡村振兴、金融助力东北振兴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还设置了主旨演讲、新书发布、经济情况介绍、分论坛等环节,并发布了“2021东北地区百家优秀民营企业榜单”。
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企业,哈尔滨、辽宁被称作“共和国长子”。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减弱,部分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日渐凸显。
2003年至2012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比重维持在9%左右,但2013年以来,占比逐渐下降,2018年至2020年稳定在5%左右,与1978年13.21%的占比相比差距很大。如何重新释放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应当取得哪些新突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夏德仁分析,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缺乏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创新资源在东北地区发挥作用,导致部分人才、科技项目,甚至是企业的整体外流。
夏德仁认为,“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需要完成国企国资改革,彻底消化和解决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决心解决好东北的投资环境问题。这其中,政府的改革是主要矛盾,要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使经济焕发出内在活力和动力。
夏德仁指出,东北地区还要在“双循环”格局下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东北处于东北亚区域核心位置、工业基础好、人才科技资源集中,具有一定的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十四五”期间可以利用好日本、韩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与俄罗斯的合作领域,利用俄罗斯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推动东北三省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在他看来,“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有实质性的进展,是衡量东北振兴是否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例如辽宁一是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等手段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使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充分利用辽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加大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综合来看,如何构建起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分析,东北原来有优势的一些传统生产要素地位在下降,而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东北人口外流、创新能力不强,对产业竞争力很大制约,东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也尚未形成,而实现“双碳”目标可能要求一些高能耗企业退出,从而可能拖累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此情况下,王一鸣认为突破口主要有三:
第一、重构创新能力。其一,既然受限于条件不能构建全面的科技优势,就要发挥东北现有的产业基础,形成局部领域优势,例如在制造领域、装备领域形成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其二,强化中间品的创新能力。中间品的专业化程度高、技术迭代快、涉及更多技术诀窍和隐性知识,要培育一系列中间品创新,孕育一批中小企业,增强东北产业厚度;其三,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增强原创能力。
第二、加快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强行业数字化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对新基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政府与企业的合力。一是推动形成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统一标准与规范,将生产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促进供需的精准对接;二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建设,依托行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产业互联网的平台,从而带动中小企业;三是依托哈工大、东北大学等加快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再引进一批高端信息技术人才。
第三、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孕育新的产业发展机会。二是实施重点产业的节能降碳行动,包括工业、交通等领域;三是加快推广应用降碳技术,建立相应的绿色技术的标准,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四是积极推进碳排放全交易,倒逼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五是抓住绿色金融的机会。
乡村振兴是东北振兴的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认为,探讨东北振兴,一般先讲工业振兴、发展高新技术,但乡村振兴是东亚振兴的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东北三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是14.2%,但是中国才7%多点。东北三省的农业人口占地10.7亩,而全国农村人口占地只有3.7亩,东北三省提供的粮食产量是全国的14.2%,猪牛羊禽的肉产量是全国的11.3%。
戴相龙建议,要更加重视乡村振兴,通过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建设现代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相应地发展现代小城镇,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东北振兴打下基础。
他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与原来的合作经营不同,能为社员提供方便及时的服务、实现利益分配功能以及联合增收的功能。他在农村实地调查中发现,参加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收入要比没有参加的高出30%左右,因此提出建议,县乡政府要编制当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规划,具体地提出执行各项扶持政策,进行试点推广。
此外,戴相龙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乡镇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针对一部分农产品就地进行粗加工。农村生产的大量畜产品运输到外地加工,农民获得的收益不到一半,长途运输也不利于环保和食品质量的维护。因此,要建立将大量收益返还给农民的生产加工管理体制。
“我们这样做不排斥民营经济,可以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作为合作社的附属资本,也可以招聘社会上办得好的物产品加工企业专家、职业经理,来管理农民畜产品加工合作社来进行管理。同时绝大部分的加工利润也要绝大部分返还给你(农民)。”戴相龙说。
物流体系建设与市场配套能力也有待提高。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教授庞德良以延边为例介绍,尽管延边州围绕黑木耳、人参、杏鲍菇、黄牛等产业的流通体系正在加快建设,建设了延吉鹏程人参交易市场、汪清天桥岭黑木耳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但是辐射能力有限。
庞德良表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农村中介流通组织发育不完全、冷链物流配送等基础功能设施不完备、仓储和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仍然不足。目前距离打造中国长白山农特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和图们江国际农产品重要交易品牌的目标就还有一段差距。
对此,他建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家庭农厂、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
中国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王兆阳认为,金融行业也应努力在打造东北大农垦现代化农业航母中积极贡献力量。大力支持黑龙江、内蒙古等垦区开展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积极满足农村企业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农业走出去、农业综合化服务、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社长朱进元还提出,东北三省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际上,这还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沿海的一些地方气候湿润温暖,也适合发展康养产业。目前,辽宁亲和源温泉养老产业园、黑龙江星源国际康养中心,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未来,东北地区发展康养产业既具有资源优势,也具有市场优势。
金融支持助力东北振兴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进认为,仍要保持对东北地区的金融支持不减,“东北对国家的国防、粮食、生态、能源和产业安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还是国家安全角度,都应该保持对东北地区的资金支持。”
东北地区的融资情况不容乐观。大连商品交易所原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介绍,东北银行存款的下降趋势在这两年开始趋稳,但下降的势头还在继续。东北地区的贷款余额虽然也在增长,但是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还在下降。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比重从2017年来也呈现下降趋势。以辽宁为例,资产证券化率、上市公司收益状况均低于全国水平。
“最近这几年在两次比较大的违约事件之后,东北地区的融资能力大幅下滑。在大背景下,怎么利用金融市场来助力东北振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李正强说。
刘进认为,要稳步提升信贷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五大安全,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核心都市圈,完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对东北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具体而言:
第一,要推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是对信贷融资的良好补充,如果缺少资本市场支持,就会出现银行“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情况,应当推动各类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东北地区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东北地区的国企混改,努力重塑资本市场对东北地区的信心。
二是要因地制宜开展金融创新。比如针对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构建新型融资模式,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链条,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能够持续盈利,具备抵质押属性的优质资产,从而以此为杠杆开展融资,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又比如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军工等产业实力雄厚,产业链条覆盖范围广,金融机构可以核心企业为抓手,通过供应链融资等创新模式,将融资支持拓展到产业的上中下游,推动核心企业的改革发展,为产业链中的诸多民营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三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目前东北地区整体信贷不良率高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一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上升,企业债务违约时有发生。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助力地方探索市场化化债路径,降低地方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应积极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老字号改造升级,促进新字号培育壮大,从根本上降低东北地区的金融风险。
站在东北三省的立场上,如何重塑资本市场对东北的信心?
李正强认为,要切实做好市场的信用修复工作。一是要高度的重视营商环境优化。未来,长三角、珠三角、海南自贸港、北京自贸区等地对金融资源的争夺将日益激烈,而现在东三省的金融风险仍然处于多频发阶段,东北地区唯有对金融机构和人员提供更为特殊、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才能挽留投资资金、实现人才引进。
二是,要强化社会的契约意识、服务意识,政府要特别注意带头,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切实加强对经济与金融市场运行的监测监控,坚决杜绝财务造假、资金占用、恶意逃废债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避免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四是,发现问题及时化解,不能等、拖至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严防爆雷事件发生。五是,积极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加速发展、壮大实力,借此培育区域的产业集群。同时,推动绩差上市公司重组、混改和退市。
此次2021东北亚经济论坛由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新浪财经联合主办,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会上还宣布了由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振兴与开放合作》、《东北亚:深化改革 合作共赢》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