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行业新闻
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技术创新驱动和支撑
时间:2021-11-09    来源:中国建材报    分享: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选择。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撑人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而不是让群众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社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宏春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选择。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撑人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而不是让群众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社会。

能源革命由技术进步

和创新驱动引发

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以去碳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而为科学家和社会各界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和合作空间,催生基础研究领域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孕育一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带来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乃至新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纵观世界历史,每次能源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引发的,由发明动力机械带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乃至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以煤炭大规模开发为特征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内燃机的诞生促发了以石油开发利用为代表的第二次能源革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不仅要替代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电、氢及其载体(如氨)将成为新的能源组成,构成全新的能源体系。

能源生产端低碳化和消费端提效增效,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竞技场”。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材料、制造工艺和能源等方面的技术更新迭代,也要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挖潜提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化石能源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下,我国用得最多的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等化石能源。2020年,在我国能源消费机构中,化石能源占56.8%,排放的碳占比超过80%。为减少化石能源碳排放,我国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大量研发、创新和应用。例如,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大户,碳排放主要与生产技术工艺相关。实现工艺流程低碳再造是低碳发展的关键。推动化石能源向高值、高效和清洁低碳转化,我国在碳基分子转变为化学品和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

例如,科技部依托重点研究计划,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研究,未来还将启动“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项目,启动了“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能源技术革命推进能源革命。

在“双碳”领域技术创新中

“领跑”成为新时代新使命

放眼未来,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一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竞技场,在这场系统性变革中我国将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将孕育全新的科学技术与工程;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也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将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多能互补、高效利用、智能化管理的低碳能源体系,并带动我国能源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对环境和气候相对友好。近年来,我国积极布局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指标保持世界第一。但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有能量密度低、时空分布不均、发电间歇性、成本较高(初期尤其如此)等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

根据今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精神,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首先,要打通能源之间的联系,促进多能互补、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其次,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以有效解决电网运行安全、电力电量平衡、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问题;再次,研发能源转化新途径,减少传统能源利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二氧化碳利用起来、或转化为高碳材料;最后,氢能技术、先进安全核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等要协同共进,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经济的能源体系。

工业领域,要发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推动钢铁、水泥、有色、化石等高碳产业生产工艺流程的零碳再造。交通领域,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筑领域,要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采用分布式蓄电方式实现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连接;进行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柔性用电,发展形成“光储直柔”智能系统。要发展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以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之路。

我国应加快部署低碳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低碳环保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储备,应当加强技术集成耦合创新,注重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成功运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总结道,“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提供了一条减排二氧化碳,以及可再生能源到绿色液体燃料生产的全新途径。”这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有益探索。未来什么技术路线成为“主角”,技术经济性和规模化应用是关键,因而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作用。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电力和能源过程低碳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既要从可再生能源、核能、资源循环利用、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提前做好技术储备,也要从政策机制上给予保障,要利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宣传等手段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环境,依靠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途径,推动我国实现在“双碳”领域“领跑”,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迈上新台阶。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