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行业新闻
2.19万亿专项债稳增长 9月底前发完!
时间:2022-04-02 来源:第一财经 分享:
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补短板增后劲和经济稳定增长。

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务院再次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做出部署。


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补短板增后劲和经济稳定增长。上一次国常会部署专项债是去年11月底,时隔4个多月,此次会议有新的侧重点。


会议要求,抓紧下达剩余专项债额度,向偿债能力强、项目多储备足的地区倾斜。去年提前下达的额度5月底前发行完毕,今年下达的额度9月底前发行完毕。


今年新增专项债3.65万亿元,其中去年底下达了1.46万亿元。今年以来为了稳投资补短板,各地加快发债进度,根据机构统计数据,截至3月底1.46万亿元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比如近日广东省提前下达1759亿元专项债全部发完,筹集的专项债券资金也已第一时间拨付市县使用,推动尽快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近期全国人大已批准2022年专项债限额,财政部正抓紧测算分配分地区限额。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程序报批后及时下达各地新增地方债限额。这意味着剩余的2.19万亿元将尽快下达至各省市。


而为了加快发债进度,国务院明确全年3.65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此前也有类似提法,且地方基本能在规定时间点前完成发行任务。


此次会议要求,更好发挥专项债效能。坚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加大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投资,支持新基建等增后劲、上水平项目建设。合理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在重点用于交通、能源、生态环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项目基础上,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公共服务等项目。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中央财经大学温来成教授告诉第一财经,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经济的冲击可能比预想的要大。国际上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对中国经济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加快专项债发行,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带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与前些年不同,今年专项债资金分配适当集中,即向具备实施条件项目多的地方适当多分,向中央和省级重点项目多、偿债能力强的省市倾斜,不“撒胡椒面”。从前两个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来看,山东、广东、北京、浙江等发达省份靠前。


近些年专项债资金规模快速攀升,如何充分发挥巨额专项债资金效益,是当前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其中资金投向十分关键。


从资金投向来看,今年财政部明确,专项债重点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能源、水利等九大方向,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项目,以及纳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等。其中今年加大对水利、城市管网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此次会议指出,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今年再开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一批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水利项目。全年水利投资可完成约8000亿元。


为了尽早发挥资金效应,形成实物工作量,专项债资金优先支持在建项目,或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虽然专项债资金规模较大,但相对于庞大固定资产投资而言仍相对较小,如何发挥专项债资金带动作用十分重要。


此次会议要求,用改革的举措、市场的办法,发挥专项债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民营企业投资。


目前国务院允许将专项债用作铁路、收费公路等十大领域重大项目资本金。去年专项债用作资本金规模超1700亿元,这有利于撬动社会投资。


此次会议还要求,要加强资金管理,防止沉淀闲置,严禁违规兴建楼堂馆所、形象工程。


财政部已经制定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这包括严禁将专项债用于各类楼堂馆所,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各类非公益性资本支出项目等。而且财政部明确在债务风险指标相对高的地区,不得将专项债用于非必需的建设项目。


上述会议要求,统筹把握国债、地方债发行,保持合理国库资金规模,保障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和惠民生所需财力,防范债务风险。鼓励境外中长期资金购买国债,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金融系统要加强配合,保障国债有序发行,支持项目建设融资。


此前中央要求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专项债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近些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协同,促进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另外,今年退税减税的规模将达历史最高,约2.5万亿元,其中4月起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启动。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