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需要“划重点”
疫情猛于虎,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而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因阻隔而循环受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李克强总理6月1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金融要为企业让利和财政降费两大举措。会议指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只有让企业活下来发展好,才是金融机构长久之计,只有减税降费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而只有保住企业市场主体,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才能有效实现保就业、保民生等“六保”和“六稳”,有效实现今年全面脱贫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和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均超过上年;遵循市场规律,完善资金直达企业的政策工具和相关机制;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和动力。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督促银行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普惠金融在考核中的权重。
但金融为企业让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思想理念创新,政策措施落实,具体措施细化,把握工作侧重点,将金融让利企业工作做实做细、落实到位。今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处于历史高位。通过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等措施,人民币贷款新增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5月末M2为210万亿,同比增长11.1%,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5万亿,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3万亿,增长13.2%。
思想观念上,要落实金融给企业让利,首要是打造金融与企业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金融与实体共生共荣的信念,坚持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坚持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的理念。在疫情冲击下,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而不能“空转”,更不能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要为企业解饥救渴、雪中送炭,切实保障企业的流动性。
具体措施上,综合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需要三个结合。
坚持政策性金融、普惠性金融工具相结合,加大金融对企业的精准支持。实现融资成本的普降,从规模上增加资金供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用大数据等手段分析中小微企业,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不仅要加强传统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还要加强保险保障作用,加大对外贸企业的出口保险、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更要加强构建强大的资本市场,通过科创板等注册制加大对企业的直接金融支持。
坚持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疫情冲击下更要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支持企业,发挥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快速、便捷、低成本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供应链金融的支持作用,以供应链中心企业为主体向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创新产业金融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财政政策上,要求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减负。今年财政拿出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在工作方法上,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需要三个侧重。换言之,金融支持企业需要划重点:规模上,金融机构更需要支持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和保证民生方面影响更大。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弱,资金流更容易紧张。类型上,金融机构更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民营企业对GDP、税收、技术、就业及企业总数贡献上分别高达50%、60%、70%、80%和90%。行业上,要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恢复慢的服务业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让其活下去并健康成长。
在疫情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减税降费,目的就是要支持企业发展,涵养税基。只有放水养鱼,让鱼活下来成长得好,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而只有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民生保就业。要坚持降费,伸出扶持企业发展的双手。
已确定的降费措施要说到做到、落实到位,减税降费措施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千方百计为企业减轻负担,要如对待襁褓中婴儿一样照顾疫情冲击下的企业。为企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够在疫情冲击下坚强地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地方政府在落实减税降费举措时必须做到不打折扣、不玩花样、不找借口,并欢迎民众、企业、媒体和人大的监督执行。在疫情冲击给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困难的情况下,这些减税降费举措,要让企业充分享受到雨露甘霖,坚决做到不截留、不变形、不走样。
疫情冲击下,多数市场主体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和利润下滑的窘境,政府要尽全力帮助家企业降费减负,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帮助企业轻装上阵。不仅落实降费政策,更要收回乱收费的手,坚决制止和杜绝不合规收费。
总之,要在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基础上,全面落实金融机构给企业合理让利,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力推动金融系统与企业共渡难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刘英)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