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行业新闻
“一带一路”新实践惠及世界
时间:2022-06-01    来源:一带一路网    分享: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正处在一个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加速转型的大变革时代。

“一带一路”成果正在逐步显现。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正处在一个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加速转型的大变革时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还是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都为其注入了高新技术、绿色发展的时代基因,让这些项目从一开始就站在科技前沿的高起点上。“一带一路”拥抱未来的新实践,也必将惠及世界。


  河钢塞钢:百年钢厂拥抱未来


  6年前,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多瑙河畔,有一座命运多舛的百年老钢厂。这家以斯梅代雷沃城市命名的钢厂建于1913年,是塞尔维亚唯一国有大型支柱性钢铁企业,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经历了破产、出售、政府1美元回购、国外企业代管、美钢联撤资种种坎坷,钢厂处于半停产状态,长期亏损,濒临倒闭。


  2016年4月,河钢集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全资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下称“河钢塞钢”),这座百年老厂自此重获新生。


  半年结束亏损历史


  河钢集团管理团队初到钢厂,面临的是这番景象:装备陈旧,大量设备停产失修,实际产能不足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企业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员工情绪低落,已经有200多名技术骨干离开了企业,5000多名员工徘徊在半失业边缘,不少员工生活非常艰难……


  河钢集团举全集团之力支持河钢塞钢发展,先后派出11批,累计200人次赴塞钢开展工作,从生产组织、财务管理、工艺控制、质量保障、设备维护等多个方面,帮助查找、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国际专家团队从工艺技术、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深度诊断,做好技术评估,稳步推进技术改造;调动河钢集团全球营销资源,为河钢塞钢提供优质低价原料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


  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仅半年,就结束了其连续7年亏损的历史,百年老厂重获新生。2018年,河钢塞钢实现销售收入10.5亿美元,同时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目前,河钢塞钢的产值、技术指标等都达到钢厂成立109年以来最好水平,对塞尔维亚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近2%。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最早赶赴河钢塞钢的管理人员之一、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说:“在万里之遥的塞尔维亚管理一家老钢厂,最难的是赢得塞方员工的认同和支持。”


  想要赢得尊重和支持,第一步是要深度融入。“不做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做指手画脚的老板,尽快把企业搞上去,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是宋嗣海给自己立的目标。他婉拒塞方给企业高管配专车、配保镖、配秘书的待遇,和当地员工一样拼车上班、打卡入厂,一起吃员工食堂,全身心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持续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收购之初,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就明确了“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三个本地化”经营原则。


  在这座仅有10万余人的小镇上,平均每5人就有1人的工作直接或间接与钢厂有关。“三个本地化”原则,不仅解决了原有5000多名员工工作需求,每年还提供200个新就业岗位,钢厂供货商间接提供的16000多个岗位也有了稳定保障。河钢塞钢的快速发展,承载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斯梅代雷沃市年财政收入达到原来两倍多,失业率由18%降至6%,新生儿出生率排名塞尔维亚第一。


  在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河钢塞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投入100多万美元,用于当地道路修建、村庄供水、捐资助学等。


  此外,河钢塞钢举办了多期国际产能合作培训班,组织当地管理和技术团队到中国学习访问,加深他们对河钢文化以及中华文明的理解;通过看望退休职工、改善公司食堂就餐环境、每年为员工家庭学龄儿童准备书包文具、创办塞文杂志等措施,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营造了“中塞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随着河钢塞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塞尔维亚流行起了“中国风”。在斯梅代雷沃市沿街商铺,不少店主主动插上了中塞两国国旗。河钢塞钢职工及子女中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不少人还为自己起了中文名字。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河钢塞钢架起了连通中塞友谊的“钢铁桥梁”,其成功实践对推动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着眼未来绿色发展


  近年来,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行业也面临严重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如何赋予河钢塞钢“拥抱未来”的能力?


  早在收购之初,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就表示:“河钢不是救活一个企业,而是要赋予它可持续发展能力。河钢要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形成的世界领先钢铁技术、绿色制造技术、能源环保技术输送给钢厂,将其打造成欧洲极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彰显中国钢铁工业高度。”


  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河钢塞钢致力于追求卓越和环保的工艺,坚持可持续发展。接管之初,钢厂环保设备几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河钢集团第一项决定就是投入资金尽快恢复环保设备设施,6年来,河钢塞钢吨钢粉尘排放逐年降低,到目前已实现钢厂自2006年有环保排放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河钢塞钢环保通过由第三方SGS按照ISO14001/2015进行的环境审计,并获得环境合格证书。


  2019年,河钢塞钢能源和环境保护综合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预计今年投产。据介绍,能源和环境保护综合改造工程,是河钢塞钢推进节能环保、绿色制造以及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工程,总投资约1.2亿美元,将对原料系统、轧钢及加热炉系统等进行节能、绿色、环保综合改造,全面升级改造能源系统,回收利用钢厂生产中产生的所有二次能源,做到循环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河钢集团将为综合改造工程提供强大技术支持,植入21项专有技术,引进吸收中国及全球先进的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新工艺、新技术,使改造后的河钢塞钢在节能环保、绿色制造上达到欧洲领先水平。”河钢塞钢首席技术官赵凯星说。


  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河钢塞钢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改变正在发生——从整体上提高工艺、自动化、循环利用、能源效率和绿色制造水平,一座节能、绿色、智能现代化工厂初具雏形,赋予河钢塞钢未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马东铁:“机械长龙”穿梭自如


  一条长约270米的机械长龙——中国出口海外直径最大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TBM)“云顶一号”近日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交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下称“马东铁”)项目云顶隧道施工现场整机联调联试完毕。一支中国“青年突击队”正为“云顶一号”的运转,厉兵秣马。


  “云顶一号”刀盘直径约9米,全长266米,总重1600余吨,独头施工距离达13公里,是迄今为止东南亚直径最大、施工距离最长的山岭隧道TBM,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巨无霸”。相比传统钻爆法开挖,TBM施工效率可以提高2至3倍,对于整个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中国交建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设计全长600多公里,建成后将成为连接马来半岛东海岸和西海岸的“陆上桥梁”,带动东海岸地区经济发展,极大改善沿线地区互联互通。云顶隧道处于项目腹地,单条隧道全长16.39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东南亚第一长隧道,是马东铁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如今TBM长龙已经就位,即将正式开始盾构施工阶段。


  22岁的王恒阳2021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来到了马来西亚参与“一带一路”上标志性的中国交建马东铁项目建设。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和学习,初出茅庐的王恒阳如今已经成为新晋上岗的TBM操作员。


  目前,“云顶一号”掘进工作已经蓄势待发,王恒阳对记者说,经过几个月的密集培训和锻炼,下一步就是个人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将TBM的掘进工序继续优化、节约时间,让TBM的掘进效率能够更上一层楼。


  深入山体200多米的隧道内部闷热潮湿、轰鸣声震耳欲聋、全靠灯光照明,走在里面如同在潜艇里一样逼仄。穿着工服、戴着头盔在隧道里作业对人的忍受力是极大的考验。负责TBM电气设备维保工作的董远鑫,每天都要在这机械长龙内部穿梭。


  为保障TBM施工正常进行,董远鑫所在的维保组每个班次都要到每一个机械操作位去进行故障排查——仔细排查刀具的磨损、钻机的保养、施工现场防护是否安装到位等。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我们需要检查约280项主要内容,全部检查完需要3小时左右。这好比要从一堆大米中找到夹杂的几粒沙子,发现沙子很困难,发现后清理沙子就轻松很多。”32岁的维保组负责人赵东说,“维保工作必须脚踏实地,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力保TBM机械设备良好稳定运行。”


  记者在隧道最深处、“云顶一号”约三层楼高的刀盘作业面见到了负责云顶隧道明、暗洞施工管理的孙广冰。今年35岁的孙广冰已经在海外工作九年,阿联酋、卡塔尔、斯里兰卡、缅甸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


  回到隧道口,孙广冰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一项他引以为豪的工作。“几个月前,隧道混凝土衬砌不可或缺的施工设备——二衬台车横向转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么大的机械拆了重装耗时耗力,我们和技术团队头脑风暴最终确立了让二衬台车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的改装方案。仅用半天时间,就把这个庞然大物从左洞30米距离平移到右洞就位,为右线明洞施工节省了20天的工期,更为后续TBM进洞赢得了先机。”


  孙广冰说:“虽然在海外工作多年,但马东铁这么大规模的项目,自己还是第一次参与。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保障施工安全、把关施工质量进度,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各工种协作效率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马东铁项目上,后勤工作也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负责云顶隧道施工后勤管理的王家兴今年27岁,在来到云顶隧道一个月内,他将工点食堂从入库、盘库、人员核算等成本核算形成标准化流程,有效改善了食堂管理的成本控制。为了让大家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迅速组织成立伙委会,收集项目员工的饮食习惯和喜好,制定每日菜单,3周轮换。经过改革,项目人员对食堂饭菜满意度极大提升,广受好评。


  这支活跃在云顶隧道的“青年突击队”,从日出到日落、从深夜到黎明、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在异国他乡的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