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行业新闻
建筑固废再生要走源头绿色“拆解”路
时间:2022-12-09 来源:中国建材报 分享: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和绿色建造研究中心主任肖建庄,长期从事建筑固废资源化与再生混凝土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研究。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要从源头进行绿色“拆解”,通过对建筑构配件的提前分类与有序、低损伤拆解,提升旧构件整体再利用的可行性,减小施工过程的噪声、粉尘、振动等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多成分混杂的、难以整体利用的建筑固废在拆解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分类处理、分别运输,后续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固废高附加值利用。


近年来,我国建筑固废的排放量仍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测算数据,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固废年排放量超过20亿吨,约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固废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再利用,必将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和绿色建造研究中心主任肖建庄,长期从事建筑固废资源化与再生混凝土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研究。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要从源头进行绿色“拆解”,通过对建筑构配件的提前分类与有序、低损伤拆解,提升旧构件整体再利用的可行性,减小施工过程的噪声、粉尘、振动等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多成分混杂的、难以整体利用的建筑固废在拆解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分类处理、分别运输,后续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固废高附加值利用。


建筑固废堆存现场 吴 跃/摄


从“顺流而下”到“逆流而上”
建筑固废也被称作建筑垃圾,是指在工程中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产生的建筑废料。
“早期的固废以石、土、木头等天然材料为主,很容易回归自然。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混凝土、钢材、砖瓦、玻璃、塑料等人工材料被应用于建筑,回归自然变得越来越难。”肖建庄指出,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建筑固废,一种是将建筑垃圾运往当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再进行资源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另一种是由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或收购,运往相关回收企业进行资源化生产。从过去资源化率不到5%,到今天的30%,我国建筑固废资源化之路已经实现了非常大的跨越。但作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很多地方处理建筑固废仍以堆积和填埋为主。长期堆积和填埋会占用土地资源,且对土壤和水体等产生污染;室外堆积的建筑垃圾也会因扬尘而污染空气。
“如果说过去是先有了解决建筑固废的需求,人们才运用‘顺流而下’的简单方式去处理建筑固废。那么,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转变成‘逆流而上’发展思路的时候。”肖建庄说,所谓“逆流而上”,是指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一定要上升到国家战略,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因地制宜,顶层设计资源化路径、低碳产品及其绿色建造技术。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国内砂石资源日渐匮乏,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建筑建材行业走低碳发展道路将成为必然,为此行业、企业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进行绿色“拆解”后的建筑固废 肖建庄/供图



从源头开始走绿色“拆解”之路
尽管不少地方的试点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全国总体来看,建筑固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中,建筑固废排放量仍居高位、统筹协调工作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建筑垃圾后端资源化处理能力不足、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建筑固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行业现状,一定要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认识建筑固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肖建庄指出,根据建筑固废的来源划分,2020年,我国既有建筑物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固废占45.08%左右,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占建筑固废量29.52%左右;建筑装修所产生的建筑固废占25.40%左右。由此可知,建筑物拆除阶段仍是建筑固废的关键控制点。
然而,建筑固废再生骨料的来源、结构、成分相对于天然砂石是有明显区别的。相比欧美等国家再生骨料制备高度依赖于前期的分选,我国建筑固废处置过去主要沿用传统的矿山开采工艺和装备,作业方式多采用粗犷拆除、简单破碎,快速城镇化更是催生了较为粗放的拆除方式。在国内建筑固废量大、面广(来源于建筑、道路、市政工程、桥梁、隧道等)特点的基础上,预分选这一程序的缺乏,也进一步导致固废成分十分复杂(往往是混凝土、砖、瓦、木材、金属、塑料等的混合物),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固废无法高效资源化处置的主要原因。


团队在现场指导混凝土工程拆解 肖建庄/供图



对此,肖建庄呼吁,一定要从源头进行绿色“拆解”。他指出,前端分选技术的突破非常需要学科交叉和融合,需要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的跟进。鉴于传统拆除方法安全隐患较大、环境污染较严重,不利于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肖建庄提出了Deconstruction(拆解)的概念。将资源化Recycle(再生)的思想向前延伸,提出了基于Reduce(减量化)和Reuse(再用)的绿色拆解思路,呼唤结构的低损伤拆解与精细化分类处置,并逐步形成了混凝土建筑结构安全、高效、绿色的“拆解”技术。
让再生建材成为社会新风尚

在采访过程中,肖建庄多次强调,建筑固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对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处理问题上,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回收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再生混凝土技术。

“未来,如果人们彻底改变‘只有新的才是最好的’传统观念,并把使用再生建材当成时尚,才是建筑固废最好的发展时期。”肖建庄说。

除了观念问题,安全问题也是建筑固废产品难以被市场接受的原因之一。对此,肖建庄指出,专业的问题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在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多年来无论是标准制定还是技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据统计,在研究团队与多家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建筑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迄今已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得到推广应用,建成建筑固废资源化生产线80余条,并先后建成我国第一幢再生混凝土框架多层结构、第一幢再生混凝土框-剪高层结构。特别是上海等地鼓励甚至强制使用再生骨料,推动了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固废资源化率的大幅提升,践行了“两山”理念和“双碳”战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换个角度来说,这些材料已经用了很多年,从安全角度来看应该更让人放心。”肖建庄表示,用建筑固废生产的再生建材经过时间的洗礼,经过合理设计和施工,再回用到建筑中,其安全性完全不必担心。除此以外,在考虑全寿命周期的情况下,再生骨料运输、加工、储存费用会大幅度降低,不仅减少了成本支出,还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减碳力量。

随着建筑固废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和我国对建筑固废处理问题的日益重视,肖建庄建议,在推广建筑固废再生产品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首先大规模使用再生建材,像办公楼、图书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都可以使用再生混凝土。这样不仅可以让人们对绿色建造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进一步推动再生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的发展。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12月5日6版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