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行业新闻
混凝土产业是建设“无废城市”的生力军
时间:2024-02-22    来源:     分享: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有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印发了“无废城市”实施方案,各地安排工程项目3200余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元。15个省份全域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强调今年将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无废城市”建设标杆,推动大宗固体废物循环利用。

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目标纲要提出,以尾矿和共伴生矿、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等为重点,开展100个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有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印发了“无废城市”实施方案,各地安排工程项目3200余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元。15个省份全域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不久前举行的“2023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峰会”上,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形势不容乐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等产生量依然巨大,每年约产生工业固体废物30亿吨(2022年达到41亿吨)、建筑垃圾约20亿吨。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类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达到600亿吨至700亿吨,年产生量近百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十三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曾确定,到202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3%。但实际上,2019年全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5%,到2021年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只上升到57.8%。

为了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无废城市”建设正风生水起。

什么是“无废城市”?实际上,“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处置,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发展模式,是较为先进的一种管理理念。

这一概念在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

混凝土产业是我国建设“无废城市”的生力军。众所周知,混凝土产业具有宝贵的利废属性,是我国“吃”粉“吞”渣的扛鼎产业,即混凝土是我国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最大承接产业之一,在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双碳”目标下,再生利用是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要求,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混凝土产业的绿色低碳使命。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将20亿吨的水泥、100多亿吨的砂石(天然砂、机制砂)以及近10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等转化成安全、质优、耐久的各种水泥制品与预拌混凝土,输送至基建市场终端。十几年来,中国混凝土行业积极促进循环经济,有力地支撑了混凝土产业的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如利用粉煤灰生产混凝土掺合料和砌块混凝土等,与利用天然矿产资源相比,减少了天然矿石的开采、破碎、煅烧等环节,每综合利用一吨粉煤灰,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50公斤。多年的实践表明,混凝土是中国消纳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的最重要产业之一。

据业内资深专家介绍,当前,混凝土中用量最多的强度等级为C30~C40。以每立方米混凝土大约掺入100千克~150千克的粉煤灰、矿渣粉等辅助胶凝材料估算,仅以粉体材料形式消纳的固废大约为3亿~4亿吨。正是以固废的粉体材料和外加剂技术为支撑,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整体呈逐步降低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前后,国内C30等级的预拌混凝土平均水泥用量大概在每立方米290千克。2023年,这个数据降到约每立方米240千克,有的地方甚至接近每立方米200千克。

大宗固废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是一道世界级难题。磷石膏是磷化工产业所产生的大宗固体废物,通常每生产1吨湿法磷酸便会产生4~5吨的磷石膏,处理难度大,国际上对磷石膏最常见、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堆存。据统计,磷石膏全球堆存量约60亿~70亿吨,当前我国磷石膏存量约为8亿吨,仅湖北省宜昌市累计堆存量就达1亿吨。

近两年,湖北昌耀新材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性地为混凝土行业开发出磷石膏水硬性胶凝材料、磷石膏轻骨料和磷石膏路基稳定材料等新产品、新技术,并实现产业转化,闯出一条生态、环保、可复制的磷石膏大宗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每立方米混凝土可“吃掉”1吨以上的磷石膏,磷石膏在产品中的利用率提升到88%。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