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淬炼铸精品。三十年“慢”时光,铸就了这家为祖国华南大地带来曙光的企业,她就是广西北海精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三十年时光长吗?从婴孩呱呱坠地,至其而立有所成,或许足够长。
三十年时光又很短。短到一家企业只能做一件事情,精诚之至,坚守如一。这是一家有“执念”的企业,从1994年成立至今,三十载始终秉持“精诚守一”的企业信念,坚守在混凝土电杆及混凝土预制构件领域,为无数客户提供专业的混凝土制品与技术综合服务。慢工出细活,淬炼铸精品。三十年“慢”时光,铸就了这家为祖国华南大地带来曙光的企业,她就是广西北海精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海精一”)。2017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由此,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载的是千家万户的用电安全、小康生活,更是千万农村百姓的福祉安康。作为南方电网公司主要供应商之一,随着1998年广西第一批农网改造开始,北海精一生产的电杆,陆续插在了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的乡村道路上,助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为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不语,然江河山川皆为证。当一根根北海精一的电杆屹然伫立在乡村道路上、河岸边、山脚下时,它们陪伴着那里的人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寒来暑往却依然耸立如初,每一寸山河皆是北海精一品质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20世纪80年代,北海市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一消息如同一股清新的风,打开了广西人的视野。伴随着这股春风,一些改变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当时的北海,到处是一片热气腾腾、方兴未艾的景象,遍地是希望,俯拾皆机遇,年轻人都跃跃欲试,我们也有点‘坐不住’了,想出来试试拳脚。”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采访小组见到了这位年轻、干练又知性优雅的女企业家,当问及企业创立的初衷与背景时,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如此答道。
她是耿晓梅,是北海精一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大家口中亲切的“梅子姐”。她的爱人,童勇先生,是北海精一的另一位创始人,二人不仅是生活上惺惺相惜的伴侣,更是生意场上并肩作战的袍泽。1992年,二人放弃了当时的“铁饭碗”,不顾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毅然辞职“下海”,一脚迈入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领域,之后又慢慢转向混凝土电杆生产业务,这一迈,就是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风雨历程,聊起来可能云淡风轻。但是,创业的过程哪能真如耿晓梅说的那样轻松、快意。
“我们从国企每月200元的工资,到辞职创业拿到第一笔工程预付款100多万,这样的大踏步和历史性跨越的确让人很振奋,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找错方向。半年后的宏观调控,让北海如火如荼的市场渐趋于冷静,我们的大踏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业务量锐减,最后不得不卖掉设备还清债款。”耿晓梅回忆起企业刚起步时的经历,如此对采访小组说道。
最难的时候,夫妻二人踩着自行车到处追债,有时连买菜买米的钱都成问题。但此时,之前不理解他们的父母、朋友却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处级干部退休下来的老父亲,每日住在租赁来的仓库里,帮助他们日夜看管闲置下来的机械设备。
正是因为有家人朋友的大力支持,加上夫妻二人不服输、不畏难的魄力和“倔”劲,他们才得以东山再起。用耿晓梅自己的话说,年轻时候的这段经历,当时看似很难,其实很宝贵,为企业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扎实的步调。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次大规模建设与改造工程。国务院做出了“两改一同价”(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重大决策,并由此拉开了历时六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序幕,开始大规模架设电网。
上图:精一产品法兰杆
彼时的北海精一,已经在预制混凝土构件领域扎根近五年,对“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制造颇有些心得与积淀。两位创始人敏锐地捕捉市场讯息,及时感知政策风向,果断将企业核心资源投入混凝土电杆的生产与制造中去。乘着“农村电网改造”的东风,北海精一踏踏实实走到今天,他们把一根根刻着“精一”的电杆擎立于天地间,把光明和安全带给了更多的乡村与百姓。
你见过这样一幅画面吗?一群人,穿着整齐的工装,摘下安全帽端在手里,对着地上的一根电杆低头“默哀”。北海基地负责人叶小梅向采访小组讲述了这一有点特别、又有点神圣的仪式,起初采访小组只当听一个新闻一样新奇,但细想之后,不禁心生敬意。
电杆销毁“默哀”仪式
“每一根电杆都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之后还得跟着一次检验,倾注了无数工人的时间和心血,在我们心里每一根电杆都是有生命的,是值得被尊重和敬畏的。当一根电杆被判定为‘不合格品’时,我们只能对它进行销毁,而销毁前的‘默哀’,就好像我们面对一个生命逝去时所进行的告别仪式一样。”当问及这样一个仪式的由来时,叶小梅说:“只有通过这样一种仪式,才能让每一个工人明白,一根合格的电杆来之不易,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工序,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否则生产出来的不合格品面临的只能是被销毁的结局。”的确,北海精一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态度,正是企业质量观的生动写照。此次广西之行,采访小组不仅见到了北海精一董事长耿晓梅,还有南宁基地负责人张文玲、生产副总裁唐小平、北海基地负责人叶小梅、销售总监苏远健、办公室主任蒋艳萍等年轻骨干。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句话:“人合格,产品才能合格;每一步合格,才算合格。”这是北海精一的质量观,是精一创始人童勇提出的,他非常看重高标准、严要求、重视过程的质量管控。上至创始人,下至基地负责人及生产、研发、销售、品宣各版块负责人,再延伸至产业工人,都将这两句话熟记于心,可见企业质量观已深入每一位“精一人”心中。北海精一对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近乎“苛刻”,他们是供应商口中最“较真”、最不敢敷衍的人,每一根钢筋入库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量,精度控制在正负零点几毫米以内,如Φ12~Φ14的螺纹钢允许偏差必须控制在±0.5 mm以内。“有供应商曾戏称,我们对于钢筋的精度要求,近乎造飞机的精度了”,讲到如何把控产品质量时,统管生产研发的唐小平首先提到了北海精一对于原材料的品质把控。合格的产品,源自每一步都合格的生产工艺。精一人把对品质的要求细化渗透到每一步生产工艺中。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有明确的工艺标准,并对员工进行每日班前培训、定期培训,将工艺标准要求贯彻到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产工作当中去。合格的产品,源自严苛的检验。如果问起,在北海精一最“不好惹”的人是谁?那一定不是“梅子姐”或“勇哥”,也不是任何一位管理者,而是精一的检验员,他们可是比管理者还严格、比客户还“较真”的人。43项检测工序,每一个检测动作、检测顺序都有严格章法,一把钢尺、一部手机,检测出不合格工艺,立刻扫码溯源,责任到人。他们的目标是,确保每一根进入堆场的电杆都是100%合格的。检验员以追求极致的严谨态度检验每一道工序,保证每一根电杆完美无瑕。北海精一还有个“习俗”,每个月从集团生产部、营销部选出代表组成“模拟客户抽检组”对4个生产基地产品进行模拟抽检,站在客户的立场,进行抽检,一旦检出不合格品立即销毁并溯源追责。正是因为有这样严苛的检测制度,才有了一根根矗立不倒的电杆,才有了客户对北海精一的长久认可和信赖。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地检验电杆
合格的产品,源自合格的人。如果到精一的生产车间、实验室,总能看到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忙碌在生产研发一线,他们朝气蓬勃,认真专注。张文玲告诉采访小组,每一个加入北海精一的员工,都要先从生产一线开始做起,即使是去年刚入职的985大学毕业生,入职后的第一堂课和第一场考验,也是从做出一块合格的混凝土试块开始的。的确,只有合格的人,才能做出合格的产品,这一点,精一人笃信不疑,且一直在践行。
随着国家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推动混凝土电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未来混凝土电杆仍然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混凝土电杆企业仍然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信息化、数智化水平较低,行业整体生产效能较低。
越“土”的产品,往往越需要“破圈”,如此方能另辟蹊径,脱颖而出。千帆竞发,惟创新者胜,只有将混凝土电杆的生产与管理,插上“数智化”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匹配市场的需求,企业发展才能跑出“加速度”。多年来,北海精一为实现企业数智化发展蓝图,着力建立5G赋能转型构架,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线,如今,精一电杆的生产与管理已经越来越“智慧”。精一5G智慧工厂管理系统 是集ERP供应链、MES制造执行管理、WMS仓储管理、OEE设备管理、TMS物流管理和数字看板为一体的智能制造系统。该系统已于2020年正式上线,2021年完成5G网络初步建设。精一5G智慧工厂管理系统
在生产制造方面,精一5G智慧工厂管理系统可实现多类设备的数据自动采集,包括搅拌机、喂料机、温控养护机等生产环节,可节省90%的工作量,数据采集流程从原先人工统计的10分钟缩短至3秒,实现数据实时监控;生产专员统计每月生产数据时,花费时间从原先的3个工作日减少到0.5个工作日,提升了约66%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实现了生产设备与系统实时交互数据,利用AI、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将5G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中,构建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5G智慧工厂,引领了电杆行业生产制造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业务经营方面,精一5G智慧工厂管理系统打通了供应商、工厂和销售客户,加快了物料流转和产品优化的效率,可实时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生产及供销计划,从而推动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单位,向设计和运营端延伸,提高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了持续营销服务能力。精一5G智慧工厂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成功运营及市场化推广,将传统制造产业与5G现代化建设成功融合,对混凝土电杆行业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北海精一自动化生产线 分为合模张拉区、喂料离心区、养护松张区、翻杆脱模区、清洗绑扎区,这5个区域的自动化设备按照先进的生产工艺组合成环形的流水生产线,应用智能装备以及集中控制技术,让生产线能以最优的生产节拍高效生产多规格电杆。控制系统采用工业互联网、上位机、西门子PLC、传感器、变频器、伺服驱动等现代最新工业元素,实现高效、精准、实时监控等功能。各设备能自动识别不同型号的电杆规格,并自动调整相应的位置及技术参数,驱动执行机构完成工艺操作,从而实现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生产线成功研发是对传统手工生产电杆方式的一种颠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电杆品质,降低人工成本、规避工伤风险。自动化生产线能够按需生产,实现电杆加工的整套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人效大幅提升。经过创始人童勇率领团队多年的研发与完善,如今,北海精一自动化生产线已系统搭建完成,并已部分应用在北海生产基地中。在北海基地自动化生产车间,采访小组看到了一根“智慧”电杆被生产制作的过程,从自动搅拌、自动喂料、自动张拉、高速离心、智能温控养护、自动脱模,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自动高效,自动化车间已经很少能看到穿着工服操作设备的工人,只是偶尔能看到两三名坐在电脑屏幕前远程监控的工人。未来,这样的场景也将出现在北海精一的每一个生产基地中。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与滋养,是员工向心力与归属感的源泉。走进北海精一南宁生产基地的文化展示厅,4个醒目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精诚守一”,这是北海精一的企业文化,也是每一个精一人恪守的人生信条。
“精”是指企业一直致力于精益化生产,始终在“把产品做精、把企业经营做精”上下功夫。“诚”是指诚实、诚信、坦诚、忠诚,是企业和员工充盈着满满的热情和真诚,自然散发“诚”的品格。“一”是指专一、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深耕细作的深切愿望。这份精益求精与坚守如一,不仅是工作中难能可贵的品质,亦是生活中难得的宝贵财富。简单的4个字,蕴含了两位创始人对于企业和员工深切而又朴实的希冀。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浸润于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切实涵养人心?从北海精一几位年轻的负责人身上,采访小组仿佛看到了答案。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一种“身为精一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在谈到工作氛围时,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北海精一真的就像家一样,简单、坦诚,成长也很快”。真正的文化认同,必定是入脑入心,是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认同与欣赏。正如耿晓梅所说,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创始人文化,只有创始人身体力行,坚守初心,做好表率,企业文化才能自上而下,深入人心,员工才能认同并且遵守。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亲和的创始人文化,才有了大家口中的“梅子姐”和“勇哥”,才有了不约而同的心之所向,才有了向上向善,利他共赢的精一文化生态。三十而立,业有所成。一根根精一电杆,立于天地间的,是精益求精的品质,倒映在大地上的,是精一的坚守与深耕。未来,北海精一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将在混凝土构件领域继续深耕,探索出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