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标杆企业清捕零碳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在浙江省嘉兴市启动百万吨商品混凝土CO₂矿化利用示范项目,同时矿化后的低碳混凝土计划在万纬物流旗下的嘉兴园区建设中率先启动商业试点应用。
近日,国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简称CCUS)标杆企业清捕零碳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在浙江省嘉兴市启动百万吨商品混凝土C
O
₂矿化利用示范项目,同时矿化后的低碳混凝土计划在万纬物流旗下的嘉兴园区建设中率先启动商业试点应用。作为全国目前首个建设规模百万吨规模混凝土的CO₂矿化利用示范工程,以及2023年浙江省科技创新“尖兵”项目课题“C
O
₂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技术产业化落地成果之一,该项目也代表了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建筑领域脱碳的里程碑及新突破。
副秘书长兼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师海霞参与项目启动仪式并表示,建议尽快制定相关矿化助剂产品和应用技术标准,可以更好推进预拌混凝土的低碳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安全应用。预拌混凝土是应用最广泛最大宗的建筑材料,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可较好的助力预拌混凝土绿色低碳发展。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奚奇辉表示,随着“碳利用与封存创新基地”的落地应用,有助于推动传统建材行业的升级,促进低碳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转型,为我省低碳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同时,还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我省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具有重要意义。
副秘书长兼生态混凝土分会秘书长李志玲表示,我国混凝土产业规模庞大,推进转型升级和减碳发展是行业使命,混凝土碳排量主要来源是水泥,降低水泥的使用量、使用替代水泥的可再生材料是重要减排路径,利用CCUS技术实现“混凝土固碳”是一种有重要技术突破的减排方式。
近期全国碳市场扩容信号再一次释放,继电解铝之后,水泥行业将成为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又一行业。水泥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此次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的信号,对其“兄弟”行业混凝土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如何使得新质生产力成为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涛表示,一方面,企业可能面临更高的运营成本,需要通过碳市场机制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以满足减排要求,另一方面,这将促使企业加大减排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降低碳排放;长远来看,此次项目落地为行业提供了减排的示范和经验,同时将有助于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
据清捕零碳公司研发总监李亚芳介绍,该项目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二氧化碳微晶化矿化混凝土”技术,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通过复合相CO₂矿化与低碳助剂强化,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活性微晶,提升混凝土性能,并达到高效CO₂利用与封存的效果。复合相CO₂矿化对混凝土的早期微晶化作用可以显著提升混凝土强度,有效减少胶凝材料的使用率10%以上,高效固碳的同时实现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生产低碳绿色建材。高CO₂封存率和低水泥使用可使混凝土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减排,展示了该技术在实现大规模和经济性碳封存方面的广阔前景,该示范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建设完成,预计带动相关产值上亿元。
通过CCUS技术工艺“吸碳”后的商品混凝土,通过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华测检测的测算,获得了国内首张固碳商品混凝土建材碳足迹证书,与Ecoinvent 3.9.1数据库中传统工艺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相比,每立方的碳足迹可减少70kg CO₂,全生命周期减少约20%碳排放。未来该技术不仅能提供更低碳的混凝土建材,帮助建筑企业从建设阶段大幅度脱碳,更能够让传统商混站变为“固碳工厂”,低成本地转型成为脱碳基础设施。CO₂矿化混凝土建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未来将为我国每年带来2000万吨以上的CO₂封存潜力,该技术路径也将成为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发展、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