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建设成效与展望
图源:中非经贸博览会官网
2023年6月29日,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开幕。中非经贸博览会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最大的经贸合作平台。自2019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博览会以“共谋发展、共享未来”为主题,从6月29日持续至7月2日。本文阐述了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缘起、运作特点和成效,并就未来进一步释放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平台效应和溢出效应作了展望和建议。
2018年9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八大行动”,其中“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中的第一项即在华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它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更是践行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体现。2019年6月27日至29日,首届博览会在长沙市举办,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53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参会。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在首届博览会致辞中表示,博览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并给出“印象深刻,期待继续”的高度评价。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并将长期落户湖南,为中非经贸务实合作再上台阶提供了新动力。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博览会将于2023年6月29日至7月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以“共谋发展、共享未来”为主题。在此背景下,中非双方应如何发挥博览会平台优势,汇聚中非双方经贸资源,进一步推进双方经贸深度合作,释放中非双方经贸合作潜力,值得研究与探讨。
01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缘起
非洲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和历史延伸,是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非洲国家也面临市场化建设不成熟、基础设施落后、外汇储备短缺、减贫和发展诉求紧迫等问题,传统经贸合作方式难以满足当前中非深化合作的需要,亟需搭建博览会新平台,探索和建立长期有效的经贸合作机制,激发中非双方经贸合作潜力,服务于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
1. 博览会高度契合“一带一路”之“开放之路”的要义
中国是开放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者。自2013年中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亦成为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同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开放之路”则需致力于自贸区建设、贸易便利化的深化,促进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合作。而博览会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非洲国家开放中国巨大的商品市场,促进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
2. 博览会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重要的合作平台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双方合作内容不断增多,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制度建构和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在论坛的推动下,中非双方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府间对话、磋商及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中非各领域合作全方位发展。中非智库论坛、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非洲驻华使节交流活动、非洲国际产能合作暨工商企业跨境撮合对接会、中国—非洲地方产业合作对接会等系列平台和活动务实推动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但整体而言,中非经贸合作机制依旧呈现多且散的特征,缺乏一个将官方、民间两种力量整合的国家级平台。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八大行动”之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中,提出设立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内容解读》指出,博览会开展专题研讨、成果展示、企业对接、经验分享等活动,打造对非经贸合作新机制、论坛经贸举措落实新平台和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窗口。可见,设立并举办博览会系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的重要举措,对于汇聚并整合中非双方中央与地方资源,促进中非经贸合作提质增效意义重大。习近平主席在向首届博览会所致贺信中表示,设立博览会旨在为双方深化经贸合作搭建平台。
3. 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的主要考量
2018年1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并每两年举办一届。作为湖南的第一个机制性、常态化、国际化的国家级平台,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主要出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考量。
从中央层面来看,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不仅可以丰富地方对外经贸合作平台,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联动,更有效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事实上,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国家级大型博览会如火如荼举办的背后,中国中部地区缺少一个国家级对外经贸合作平台。博览会选择湖南作为长期举办地,一则能有效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通过整合中部乃至全国对非经贸合作资源,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同时助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二则可以更好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性,健全中央和地方体制机制搭建平台;三则也为有效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抓手。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首届博览会发布会中表示,博览会是中央在湖南打造了一个中非地方合作和企业合作的公共平台,为各省对非合作提供了一个公共产品,把中非经贸合作向更深、更实的方向推进。
从地方层面来看,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存在历史和经贸合作现实的基础条件。其一,湖南具有与非洲历史情感和民心相通的天然优势。湖南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他是非洲各国人民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榜样;袁隆平院士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对提高非洲国家粮食产能具有独特贡献。其二,湖南与非洲务实开展经贸合作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主要表现在:湖南与非洲产业发展相似度和匹配度较高,湖南“优势产业”与“非洲禀赋”天然互补,双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品开采与深加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湖南对非经贸合作充满活力,自2005年开始,湖南与非洲进出口贸易额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有超过120家湖南企业在非洲开展投资业务(截至2018年底),湖南对非承包工程额占到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一半以上,且设有中国首个“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和“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湖南积极谋划对非经贸合作工作,如湖南省商务厅早在2014年底在全国率先设立西亚非洲处,2015年至2018年间湖南连续举办包括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等大型对非经贸活动;湖南还在非洲建设经贸合作园区,设立商务代表处等多层次、立体化对非经贸合作平台。博览会顺应时代发展,可谓应运而生。
总之,博览会不仅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对非合作的一场主场外交活动,还是率先探索中非经贸长期合作的机制与实践,更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公共产品和中国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的具体体现,极大地丰富了中非合作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博览会也为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提供新机遇和新动能。
02 中非经贸博览会的运作特点
2019年6月27日,首届博览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重要经贸活动平台正式开启。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博览会已形成六大运作特点。
1. 顶层设计博览会长效机制
博览会得到了中非双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引领,为中非双方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化舞台。一方面,中非双方领导人高度重视博览会的发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提出设立博览会,并为首届博览会开幕致贺信。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开幕式宣读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出席第二届博览会开幕式。同样,非洲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博览会。首届博览会共有非洲国家一位总统,两位副总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第二届博览会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依旧有三位非洲国家总统通过视频的方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与此同时,湖南高位筹备运行博览会。自落户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办好博览会,并力求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办出品牌。湖南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主任、省长为第一副主任的高规格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中设专题研究并部署博览会筹备工作。2020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落实中非合作八大行动打造中非地方经贸合作高地的若干意见》,将打造一流博览会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首届博览会贺信精神和2020年9月考察湖南时的讲话精神,湖南以办好博览会为契机,从市场化服务、智力支撑、经验分享、中非贸易促进等方面加快建设对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
2. 汇聚多方力量共建博览会
博览会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引领,具体表现在央地协同、政企结合与多方共享三方面。在央地协同方面,博览会是政府主导型会展,并采用政府包办的运作方式,由中国商务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商务厅等5家单位承办。其中,中国商务部具体业务主管单位为西亚非洲司。湖南省商务厅是博览会的牵头承办单位,下设博览会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在筹备运行方面,中国商务部与湖南省以及博览会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协作完成嘉宾邀请、招商招展、会务保障、疫情防控等各项筹备工作。
在政企结合方面,博览会突出专业化、市场化办会方向,有效连接政府和企业。一方面,博览会充分发挥政府办会的全面统筹和引领带动作用,向符合相关规定的非洲参展商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例如,博览会分展馆——高桥大市场在招商过程中明确实施“三免一补”政策,即免收展位费、免费直播间、免税政策以及物流补贴。另一方面,博览会不断探索和推动博览服务市场化,注重发挥会展公司的专业能力,调动相关企业参与博览会的积极性。例如,第二届博览会对部分展位实行收费,设首席战略合作伙伴和金融服务战略合作伙伴、指定办会用品或服务合作企业。
在多方共享方面,博览会汇聚中非国家政府、地方、智库、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商合作大计,开创湖南搭台、全国唱戏、中非共享的新局面。其中,博览会以设主宾国和主题省为亮点,加速汇聚中非双边资源。首届博览会邀请乌干达、埃及、坦桑尼亚、安哥拉、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作为主宾国,实现53个非洲国家和国内31个省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第二届博览会邀请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和南非作为主宾国,首次设置并邀请浙江省和江西省担任主题省。期间,湖北、新疆、深圳等省区市及长沙、邵阳、永州等市州分别举办了对非合作专场活动,27个省区市在省际馆集中亮相。
3. 采用“线上+线下”双线会展模式
博览会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创新推出线上展会场景,加速推进线上与线下协同联动,延伸博览会价值链条。首届博览会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作用,借助数字化、本土化、市场化资源优势,打造网上博览会,呈现中非经贸合作的信息、项目、政策和机制,有效保障中非双方政府、企业在闭会后在线上交流对接。第二届博览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情势,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出云上博览会平台,同步开启云会议、云展览和云交易,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展示交易和项目洽谈平台。其中,在云会议方面,实现开幕式信号首次直传非洲;在云展览方面,以“2D”形式呈现商品展,以“3D”虚拟展厅方式展示中非经贸合作成果展、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展和非洲主宾国展;在云交易方面,借助非洲知名电商平台打造博览会中非网购节。与此同时,网上博览会和云上博览会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优化涵盖洽谈、保险、金融等全环节的交易流程,推进会展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会展服务的质量,提高会展业的增加值,促使延伸和拓展线下会展业价值链条。
4. 通过“会、展、谈”板块展示中非经贸合作新成果与新商机
在“会”方面,博览会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的经贸合作平台,参照中非合作论坛设置大会主题。比如,首届博览会的主题为“合作共赢,务实推进中非经贸关系”,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第七届部长级会议主题“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保持高度一致。可见,合作共赢作为博览会和论坛主题的共同关键词,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契合中非友好的核心要义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博览会主题的时代特征凸显。第二届博览会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背景,进一步突出“创新”与“机遇”,所设主题为“新起点、新机遇、新作为”。此外,博览会推动论坛举措落实。例如,作为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之产业促进行动的举措之一,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在第二届博览会开幕式上举行了成立仪式。
在“展”方面,博览会在展览展示板块设中非经贸合作成果展、非洲国家形象与商品展、中国地方省区市对非合作成果展以及中国企业和商品展,既支持非洲国家利用平台宣传推介特色文化与优质产品、为非洲国家发展提供中国模式与经验畅通渠道,又为中国了解非洲市场、开展对非经贸合作打破信息壁垒,有利于中非合作“八大行动”贯彻落实。首届博览会为53个非洲国家均设独立馆,展示其人文历史、贸易投资环境、特色产品、产业状况、旅游资源等;为28个中国省区市单设独立展区,展示省情、对非合作情况、地方对非合作重点企业以及特色产品。同时,在长沙高桥大市场建立非洲商品展销馆,长期展示展销非洲国家特色优质产品。第二届博览会新增非洲品牌商品展区,以高桥大市场作为分展馆,覆盖1个常设展馆和5个特色展区,包括非洲咖啡展区、非洲坚果展区、非洲可可展区、非洲农产品展区和湖南特色出口产品展区。
在“谈”方面,博览会通过设置专题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中非经贸合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主题包括农产品合作、医药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合作、金融合作等,与中非合作“八大行动”高度契合。比如,首届博览会开设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中非基础设施和融资合作对话会以及中非双边贸易促进会等。在此基础上,第二届博览会增设中非医药健康发展论坛、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等,进一步突出卫生健康和人文交流的时代价值。此外,通过开展推介会、磋商会等经贸洽谈活动,连接中非供需双方,推动合作项目签约,如第二届博览会开展中国—非洲葡语国家渔业暨水产品推介对接会,旨在推进非洲葡语国家水产品输华准入。
5. 形成博览会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联动发展
为探索中非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机制,湖南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南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2021年11月,建设先行区被纳入中非合作“九项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事实上,湖南已形成博览会和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对非合作平台的联动发展效应。其中,博览会着重“造势”,通过发挥资源整合和宣传推介等优势,一方面通过展示中非经贸合作新机遇加速湖南乃至全国对非经贸合作优质资源集聚先行区;另一方面在博览会举办期间单独设置线上和线下先行区展,以宣传推介先行区制度创新成果,进而增强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例如,第二届博览会举办先行区推介会,设立先行区线上和线下展。先行区强调“做实”,围绕深度合作与先行先试,与湖南自贸试验区实施方案、政策创新对接协调,构建功能互补、协调互动、错位发展的“一机制、一试点和六大中心”布局。其中,“一机制”和“一试点”分别为先行区部省联席会议机制和对非本币结算贸易试点,“六大中心”包括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中非跨境电商合作中心、中非产业链培育中心、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中西部地区对非物流中心、中非经贸研究交流中心。因此,先行区通过从市场准入、通关便利化、金融、税收和新业态等方面建立并完善对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多维度服务博览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博览会推出闭会年活动。博览会闭幕不落幕,通过与先行区联动发展,推出闭会年系列对非经贸促进活动,持续提升博览会和先行区的品牌影响力。比如,在第二届博览会闭幕后,湖南陆续推出2022年中非经贸供需线上对接会、网上博览会暨精选好物狂欢季、2022年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合作先行区活动以及2022年中国(湖南)大健康产业“走进非洲”推介对接会等,务实推进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交流与项目合作。
6. 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协同
2022年湖南省商务厅与湖南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促进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支持非洲优质产品产业链建设;鼓励扩大对非贸易规模;提升专业对非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开展对非合作企业招商引资;鼓励开展对非投资合作;支持设立对非业务总部;支持对非本币结算贸易试单;支持开展推动先行区建设的其他工作。此外,湖南与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省份商务部门联合签署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地方省区市对非经贸合作协议《中部六省商务部门共同推进对非经贸合作协议》,旨在强化地方使命担当,合力推动中非合作“九项工程”落实,共享博览会和先行区,在贸易促进、工程承包、园区建设、友城合作、经贸研究等方面加强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为提升博览会的传播力,承办方发布智库成果,惠及中非双方。《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是博览会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中非合作“授人以渔”指导思想的重要创新,是开展中非经贸合作极具实用性的工具书。两届博览会共有150个案例入选,覆盖平台建设、农业合作、产能合作、商业贸易、基础设施、能源电力和健康卫生等领域。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作序第一届《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表示案例和方案展示了中国与非洲多年合作的成果和经验,展示了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探索和实践,对于非洲国家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价值。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在第二届案例和方案集的序言中提到,从这些中非经贸合作的成功案例中,人们会受到启发,看到希望,获得信心。同时,第二届博览会首次发布了《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1)》,该报告系统地梳理了首届博览会以来中非经贸合作的进展与成果,并立足于新形势,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和展望。
03 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成效
自博览会举办以来,其平台效应和溢出效应持续显现并加速释放,多维度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走深走实,为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红利。
1. 促推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
博览会聚焦经贸,在促进贸易往来、深化投资与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并有效改善中非贸易结构,提升中非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项目洽谈与落地。
第一,促进贸易往来。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贸易快速发展,但中非贸易结构不平衡、非洲外汇短缺、汇率不稳定与外汇管制严格等问题依旧突出。针对中非经贸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博览会通过搭台不断激发中非农产品贸易合作潜力、推动降低中非贸易制度成本以及中非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一方面,激发中非农产品贸易合作潜力,改善中非贸易结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非洲农产品比较优势、扩大非洲农产品进口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贸易便利行动”的主要措施,既满足中国消费升级需要、丰富进口产品来源,又能优化对非进口结构,增加非洲国家外汇收入和本土就业。自此,博览会将中非农业合作视为重点推介的主题,通过举办研讨会和推介会有效推动了非洲优质农产品进口。譬如,在首届博览会上,湖南企业与卢旺达商人签订了干辣椒进口协议,由此卢旺达成为非洲原产干辣椒产品首个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卢旺达辣椒也在第二届博览会上亮相。与此同时,在中非食品和农产品合作论坛签约仪式上,农益(青岛)商贸有限公司、农益创鑫(天津)食品有限公司与非方签署芝麻、花生等农产品贸易协议,签约金额合计5.1亿美元。三年多来,博览会促进越来越多的非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有效改善了中非贸易结构。目前,湖南正依托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推进非洲咖啡、坚果、干辣椒、芝麻、花生、木制品6条进口产业链的建设运营。
另一方面,博览会推动降低中非贸易制度成本以及中非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升中非贸易便利化水平。为解决非洲产品进口申报难、生产标准不符合中国需求等问题,实现持续扩大非洲非资源性产品进口的目标,2021年9月湖南省商务厅与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共同启动“非洲出口增长伙伴项目”。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湖南现已聚焦非洲八国的21种优质产品,并优先推荐博览会签约意向项目的非洲农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检验检疫规范化、标准化。与此同时,湖南省商务厅联合长沙海关推动中国海关与乌干达海关成功签署《中乌海关关于“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的安排》。这是中国海关在非洲地区签署的首个“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可有效提高中国和乌干达两国货物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此外,湖南推出一系列适应中非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一是跨境电商。依托网上博览会平台,东非第一大跨境电商平台长沙非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Kilimall)在向非洲推广中国商品的同时,推动非洲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二是易货贸易。湖南省商务厅支持企业与非洲四国开展12单“一对一”易货贸易,通过出口种子、厨具、建材和储能设备,换回西柚、云母、锂辉石和木材。三是市场采购。湖南开展“海外仓+市场采购+风险补偿”试点,即利用高桥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策,在非洲国家批发商聚集区设立海外仓,以“前展后仓”模式开展二次批发,推动“中国造”商品走进非洲,现已完成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预包装食品首单试单。四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一届博览会专题研讨会所提出设立“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的构想在第二届博览会会前实现,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自贸试验区专业支行开业挂牌,现已开展对非小币种跨境业务试点,开通对南非、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博茨瓦纳、赞比亚6个非洲国家对公即期结售汇业务,完成全国首笔肯尼亚先令汇至中国并兑换成人民币的业务。
第二,推进投资与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内容。博览会通过提高投资项目的透明度、加大对非洲国家投资合作项目的推介力度来促进中非投资合作。在首届博览会中非经贸合作区发展研讨会上,中非双方签署了在非农业类合作区投资建厂项目,以及涉及汽车、医疗、纺织、矿山、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在非投资建厂项目,合计金额接近3亿美元。在第二届博览会中国—非洲产业园推介会上,中非双方企业签署8个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达1.09亿美元。博览会还在推进中非基础设施合作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首届博览会中非基础设施与融资合作对话会上,尼日利亚蓝海国际伊博姆电厂二期、加纳一揽子二期农村电网、几内亚阿玛丽亚水电站、乌干达国际专科医院等13个项目完成签约,合同金额约25.71亿美元。第二届博览会框架下的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论坛推动17个中国对非工程承包、工程投资等领域合约签署,总金额超过60亿美元。
2. 完善中非综合物流体系
湖南充分发挥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和集结中心功能作用,从海、陆、空拓展中非物流通道。首先,畅通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和湘沪非江海联运通道。湖南虽然不临海、不沿边,但是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两地建设对非物流多式联运通道。其中,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以株洲为主集结中心、衡阳为副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无缝衔接,构建从湖南及周边经济腹地到非洲国家“端到端”的全程物流通道,首期涵盖非洲11个枢纽海港和20条至非洲内陆的公路和铁路。湘沪非江海联运通道提升岳阳城陵矶港至非洲的接力航线效率,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重要节点城市,形成联通长江中上游城市群的水运通道。其次,完善航空货运,构建湘非航空运输网络。2019年6月,湖南开通了首条直飞非洲的客运航线,即由长沙至肯尼亚内罗毕。2021年和2022年湖南新增两条对非国际货运航线,分别由长沙飞往尼日利亚的阿布贾和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湘非航空运输网络的完善有利于克服湖南在开展国际贸易中因地理区位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货运成本。
3. 推进中非经贸研究和人才培养
博览会推动以湖南为核心的中国对非经贸研究与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2020年以来,湖南加快打造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研究中心,不仅服务于博览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相继成立的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促进会、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和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是湖南对非经贸研究中心的核心力量,分别侧重于市场促进、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其中,由湖南省商务厅指导、湖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于2020年3月成立,在第二届博览会期间正式揭牌,共设中非经贸合作、中非矿业、铁路与医疗合作、中非法律与人文交流、中非农业发展合作4个主要研究方向。研究院通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撰写研究报告、出版专著、参与起草政策文件、积极进行舆论宣传、建设中非特色数据库等,在智库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本硕博及留学生,如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中非经贸合作方向)、非洲法律硕博士等,开设非洲商务环境分析、中非经贸概论、非洲商业案例、走进非洲、非洲法导论等系列课程,获批教育部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的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育中非经贸主题双创作品获国家级奖项等。在专业咨询方面,承担中国贸促会、湖南省商务厅等单位委托项目。在对外交流方面,创办中非经贸合作岳麓论坛和中非经贸岳麓沙龙,承办2022年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年会经济学分论坛(非洲经贸专题)等。与此同时,湖南省内其他高校和智库机构也纷纷加入中非经贸研究队伍。例如,湖南工商大学联合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促进会建设湖南首个专门研究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研究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非经贸深度合作);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开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湘非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专题研究教学和湖南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高质量发展教学实践。
博览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中非双方共签署216项合作文件,涉及金额达430.2亿美元,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自首届博览会举办以来,中非双方乃至国际社会充分肯定博览会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评价认为博览会“非常不错、远超预期”;科特迪瓦等国驻华大使来电来信致谢,重点对博览会组织工作给予了肯定,表示博览会活动安排有序、重点突出。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阿加、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塞内加尔总统马基·萨勒、阿尔及利亚总统阿卜杜勒-马吉德·特本高度评价博览会的功能与办会成效,均认为博览会是中国同非洲国家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中非双方优势资源互补,还能挖掘并释放中非经贸合作潜力,无论对打开中非双方市场还是提升中非之间战略合作水平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04 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未来展望
随着中非关系不断深化,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既迎来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发展机遇,也面临非洲政局动荡和政策多变的风险趋升、经济低增长以及乌克兰危机外溢、疫情后续影响延宕、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内外多重压力。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和“一带一路”十周年的历史时刻,博览会应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和中非合作“九项工程”,积极识别并应对时代挑战,从“危”中寻“机”,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1. 赋予博览会新的时代内涵
博览会的内涵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不断丰富。新时代的中非经贸合作不仅要着眼于经贸本身,更要考虑文化交流、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作为中非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桥梁,博览会要在把握新时代中非经贸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发挥好平台功能、加强宣传推介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平台内涵,将其打造为中非“经贸+”合作新窗口、新平台和新载体。
第一,展示中非“经贸+”合作成果和商机的新窗口。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的重要经贸合作平台,博览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即为推动中非合作论坛经贸举措顺利落实。新时代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的内容日益丰富。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九项工程”不但涉及贸易、投资等经贸举措,而且强调减贫惠农、卫生健康、绿色发展、能力建设、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方面,进一步突出了改善非洲民生、提高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等内容,不仅引领并带动了中非经贸合作,更丰富了中非经贸关系的内涵,不断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向深入发展。因此,博览会应秉承中非“经贸+”新理念,全方面展示中非“经贸+”的新文化、新产品和新服务,促进中非双方的合作与交易。
第二,推广中非“经贸+”合作发展机遇的新平台。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对谋求国家振兴的广大非洲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为非洲国家打开了共享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正式启动,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九项工程”与《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汇的平台,既有利于巩固中非在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的合作,还能促进中非双方在数字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开拓创新。此外,湖南正依托两大国家级对非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中非深度合作新路径和新机制。基于此,博览会可通过展示并推介“中国—非洲—地方”发展机遇,吸引并融合中非双方优势资源以促进双方合作高质量发展。
第三,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的新载体。《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指出,中非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非合作成果遍布非洲大地,改善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中非经贸合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遭遇西方质疑,“债务陷阱”“资源掠夺”“新殖民主义”等不实言论严重影响了中国对非经贸合作形象。一直以来,中非双方优势互补、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中国梦”和“非洲梦”紧密相连。为此,博览会应以“经贸+”为主线,多维度、全方面推介中非休戚与共的合作故事,不仅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回应西方不实言论,也要为解决非洲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加快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2. 明晰博览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办会机制亟需完善。其主要体现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事权划分不清晰导致双方沟通协作成本较高;由于缺乏区位优势,博览会对全国对非经贸合作资源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如浙江和广东等传统对非经贸合作省份通过出台专项政策、举办经贸专题论坛不断加强对非经贸合作力度,进一步夯实对非经贸合作基础;相较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设立进口博览局而言,博览会虽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博览会秘书处,但缺乏专门的市场化运作团队,在筹备和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组织机构职能和权责划分不明确、沟通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第二,办会内容有待丰富。其一,“经贸+”的概念体现不够充分。博览会无论在展览展示还是会议或论坛板块,依旧主要围绕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合作等传统经贸领域。虽然第二届博览会增加了医疗健康和青年创新创业等议题,但是对标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在内容设置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丰富空间,如人文交流、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等领域。其二,《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所涉及的案例数量较少,如第二届入选的案例只有49个,且案例行业的广泛性、案例选择的代表性以及案例分析的深入性均不够,对指导中企“走出去”的作用有限。其三,闭会年系列活动与博览会的呼应程度不够,难以提升博览会的热度及其品牌影响力。其四,博览会给了品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但是由于供需不匹配加之消费者对展品的认知不足,很难实现将“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目标。
第三,办会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从办会软件来看,博览会的国际化程度依旧不够,主要表现在:在中国参加的非洲参展商和采购商规模较小;在国际上尤其在非洲国家的知名度较低。从办会硬件来看,相较于中国—东盟、中国—阿拉伯国家等双边、区域性大型涉外经贸博览会,湖南承办的博览会起步较晚,存在会展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足、整体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湖南承办国际展会的经验不足,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与此同时,湖南交通基础设施、展馆展位设施、接待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国际大企业的参会要求,与国家级、国际化平台不相匹配。
3. 深化博览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将于2023年6月底开幕。博览会应围绕“中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和底层实践,持续释放平台效应和溢出效应,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新时期,博览会的发展战略应符合中非双方共同利益,服务中非经贸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中非共建高质量 “一带一路”势头强劲,中非合作“八大行动”高质量落实,继续高效推进落实中非合作“九项工程”及《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各项后续行动。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将“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九项工程”、非盟《2063年议程》、非洲各国发展战略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积极融入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挖掘中非双方在经贸领域的重点项目,持续释放博览会的平台效应与溢出效应、与先行区的联动效应,推动中非双方在贸易、投资、经济合作方面协调发展。
第二,深入推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办会模式。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协同办会中应明晰权责划分,中央政府应赋予地方政府办会更多自主权以提升办会效率和办会活力;二是完善办会环境与制度,系统优化硬件配套设施,增强湖南与浙江、广东等对非经贸合作主要省份在中非物流网络、易货贸易、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的协作,打破行政区划局限,推行资源共享、建设同步、政策协同、利益共分的“飞地经济”长效合作模式;三是参照进博会先行经验,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模式,组建专业化运作机构——中非经贸博览局,注重产业融合、产城融合,打造“展馆—主办方—服务商”会展产业生态链,从前期筹划至结束全流程服务博览会;四是在博览会召开期间同步在非洲举办境外展,并在国内外持续推出闭会年对非经贸促进系列活动,加大对博览会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其品牌国际影响力。
第三,提升“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的对话能力。作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博览会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中,相关议题虽然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但也需要进一步呼应中非合作“九项工程”其他板块,以“经贸+”理念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基于此,可参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经验,在博览会闭会年增设中非经贸合作岳麓论坛,探讨 “中非电子商务合作”“中非减贫合作”“非洲绿色发展”“中非医疗合作”“中非文化交流”“中非人才培养”等议题。为形成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公共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经贸治理创新提供相关经验,应秉持时代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原则,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并进,持续发布《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形成中非经贸合作案例库。其中,在案例库的建设中除了汇集成功案例之外,也应汇入失败案例,在激发中国企业对非经贸合作热情的同时,还可以展示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内容。
第四,挖掘“人文交流、数字创新、绿色发展”的新增长点。为围绕落实中非合作“九项工程”,博览会未来应紧扣人文交流、数字创新和绿色发展三大新兴议题,一方面推动中非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另一方面分享中国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在回应非洲对中国发展需求关切的同时,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新故事。其中,在人文交流方面,宣介中国与非洲在文化、教育、卫生、智库、青年和妇女等方面的合作成果,推动地市层面对非缔结友好城市,举办中非青年或妇女主题活动,积极打造中非人员交流“管得住、活力强、民心通”的新窗口;在数字创新方面,宣传中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机遇、发布非洲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中非数字经济合作案例,加强中非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在绿色发展方面,针对非洲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等问题,展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促进中非双方在清洁能源、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森林、海洋、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环境监测、防灾减灾、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并务实开展合作项目。
第五,完善后疫情时代的办会机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充分发挥博览会的窗口作用,紧抓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机遇。其中,在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方面,中方应进一步将数据技术融入博览会,加强大数据在博览会筹备运行中的应用,推进博览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博览会向数据化以及智能化转型;在展览设计中,应依托“线上+线下”博览会平台充分展示并宣传参展商及其展品的相关信息,促进供需双方的理解和接受度。在人员管理与交流方面,为进一步促进中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应提前谋划外籍人员本土管理政策,分类管理入境、滞留等事项,提升配套服务质量;优化工作签证延期流程,探索学生签证延期和就业管理;制定并实施中非经贸类人才政策,确保人才享受相应福利。(原文请参见《西亚非洲》2023年第3期)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下载18新利体育客户端- 【一带一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了多少钱?2020-09-21
- 【一带一路】让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走进埃塞俄比亚2020-09-29
- “一带一路”对接菲律宾建设计划,11个中菲政府间合作项目已完成2021-03-04
-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一带一路”有何重要意义?2021-05-13
- 过去一周,“一带一路”发生了这些大事(5.29—6.4)2021-06-03
- 疫情之后,“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模式有何新变化?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