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官方网站
相关新闻
第五届中国混凝土大讲堂深度报道
时间:2023-07-06    来源:CCPA    分享:
2023年6月4日,由 和中国硅酸盐学会共同发起创立的中国混凝土大讲堂于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深度报道

2023年6月4日,由 和中国硅酸盐学会共同发起创立的中国混凝土大讲堂于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第五届中国混凝土大讲堂会场

本次混凝土大讲堂经专家委员会推荐和提名,遴选国际知名3位专家学者,就3D打印混凝土工程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综合国内和国际的前沿研究与工程应用进展情况开展学术与技术交流。3位专家学者分别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卫国,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智能建造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海龙,以及圣戈班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水泥基材料研发部研发经理李林。

▲ 荣誉会长徐永模致欢迎辞

第五届中国混凝土大讲堂由 副秘书长陈玉主持, 荣誉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原理事长徐永模致欢迎辞。徐永模表示,中国混凝土大讲堂是 和中国硅酸盐学会共同发起创立,定位于国际化、高水平、公益性的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本届主题是“3D打印混凝土工程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3D打印混凝土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处在一个发展瓶颈,即怎样从材料创新走向钢筋增强构造和建筑设计建造,如果不能走过这两个发展阶段,3D打印混凝土将难以在建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最后,徐永模预祝大家收获满满,受益良多,并希望本次大讲堂的报告,对今后在混凝土3D打印科技创新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混凝土大讲堂主要报告






01

第一位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卫国。2003年以来,徐卫国教授一直从事数字设计及数字建造研究,通过教学、科研、工程、策展、出版等多种渠道推动了数字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在该领域出版有17本著作、发表140多篇论文,并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奖项。本次讲座的题目是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建造技术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建筑设计及建筑智能建造的概念、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建造方面的技术研发及一系列实践作品、以及智能建造重要方式的机器人3D打印建造技术的发展前景。

▲徐卫国教授

▲徐永模会长为徐卫国教授颁发主讲嘉宾荣誉证书

数字建筑设计,顾名思义就是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通过计算生成建筑形态,依靠算法和程序推动设计的发展。数字建筑设计不仅改变了建筑师的设计思考方式,重新定义了设计过程,还彻底改变了设计、加工、施工的组织方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加工厂商、施工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完成设计。

房屋智能建造,即用机器人或智能系统代替人工进行房屋的建造,是一个物质建造的过程。通过设计输出的虚拟建造信息为依据,展开部件的数控加工与现场的智能施工,同时延续虚拟建造的数字信息流,继续优化修正已有的数字信息,直至项目建成交付。

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建造技术,是房屋智能建造的一种方式,它基于数字建筑设计及机器人自控系统,将3D打印技术与特种混凝土材料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创新房屋及环境建造应用技术。它具有较高的材料可塑性,在成型过程中无需模板支撑,不仅可构筑各种传统的标准形体,并且可创造优美的曲面不规则形体。

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建造,具有明显的技术特点:从算法生形,到物质堆叠的全过程,需要系统性控制,遵循复杂性科学理论;从建造对象来看,又兼具了体系化、安全性及可实用性;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房屋是一种新的建筑体系,是将“原位打印”与“预制打印”相结合的,一种现场装配式体系。


重点工程案例:上海书屋

该书屋的设计起于概念草图,之后用MAYA软件根据使用需求实体建模,并进行空间形体及结构合理性推敲确定实施模型,其后通过打印路径规划及打印程序编写完成数字文件,再以此数字文件驱动机器人3D打印设备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逐层堆叠打印,从而建成这一曲面形体的图书小屋。该图书小屋总面积约30平方米,可容纳15人进行各种活动。用于该书屋打印的材料为团队自主研发的纤维混凝土,其间不加钢筋、建造中不用模板;书屋的打印用了2台机器臂打印系统,一台原位打印建筑基础及主体结构,另一台现场预制打印弧墙及穹隆顶,每台打印设备需要2人操作,施工过程中总共需要4-5位施工人员参加。书屋的墙体构造采用空心墙体设计,其间填充保温砂浆形成保温隔热墙体;该书屋的建筑表面有2种肌理,一种为叠层打印所形成的层叠表面,另一种为精心设计的编织图案肌理,后者位于入口侧墙,让人具有细腻的感觉。


▲上海书屋虚拟动态模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

▲上海书屋概念草图和设计模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

▲上海书屋原位打印建造过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

▲上海书屋实景鸟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

此外,徐卫国教授还分享了徐州园博会中建科技馆、美国露营地服务用房、贵州民居、武家庄娟子农宅、肯尼亚低造价住宅、机器人3D打印花园(2022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深圳会展中心3D打印公园以及上海智慧湾步行桥等工程案例。

▲徐州园博会中建科技企业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

▲贵州民居©香港大学林君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

▲深圳会展中心3D打印公园©荷清数字建筑科技

▲武家庄娟子民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

02

第二主讲嘉宾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智能建造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海龙。王海龙教授主要从事3D打印智能建造技术、固废资源化利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长寿命工程结构、装配式结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研究专项,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各类科技项目50余项。本次大讲堂,王海龙教授的报告主题是3D打印混凝土:材料、结构、打印工艺与工程应用,针对打印混凝土材料、打印混凝土结构、工艺和工程应用、以及3D打印混凝土技术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展开了具体的交流。

▲王海龙教授

▲徐永模会长为王海龙教授颁发主讲嘉宾荣誉证书

3D打印混凝土按照材料,可分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基3D打印混凝土、硫铝酸盐等特种水泥基3D打印混凝土和固废基碱激发类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更加具体的细分,包括一般3D打印砂浆、粗骨料打印混凝土、彩色打印混凝土、钢纤维打印混凝土、ECC改性、UHPC改性、轻质3D打印混凝土。3D打印混凝土材料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包括工作性(流动性、触变性、可打印性和可建造性)、凝结时间、强度等级、耐久性和收缩开裂。

▲3D打印混凝土材料

收缩开裂控制技术是3D打印混凝土材料与工程应用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王海龙教授团队通过材料配合比体积的优化,调整水胶比、胶凝材料类型、骨料级配,并配置合适保水剂、可分散乳胶粉、膨胀剂、纤维以及保湿养护措施,基本解决了材料的收缩开裂问题。

王海龙教授团队对3D打印混凝土材料未来的发展展开了系列的探讨,在特殊使用环境下,比如水下混凝土建/构筑物,太空打印建造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发展前景。

王海龙教授将打印混凝土结构配筋技术分为了打印前、打印时、打印后配筋技术。王教授团队最新研发了组合式配筋模式,把受力钢筋和箍筋架立筋组成钢筋骨架,更好的实现了边打印、边配筋的工艺,减少了层间缺陷的影响。同时,王教授团队还对不同打印配筋形式下,筋材与打印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与本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3D打印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明显大于抗拉强度,而拱形结构更能充分利用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点,通过在拱形混凝土内部加入部分钢筋,可将破坏模式由脆性破坏转化为塑性破坏,实现了3D打印混凝土拱形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此外,王海龙教授团队还针对3D打印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以及原位打印混凝土结构性能的评价方法与设计理论、面向3D打印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面向3D打印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重点工程案例:火星一号基地文旅酒店项目

火星一号基地文旅酒店项目由浙江大学、杭州冠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基石增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易兰(北京)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计与建造的,有5个单体建筑组成,单体房屋高9米,最大直径5.8米,上下2层,建筑面积约45平米。建筑设计参考火星基地,立面为三维曲线(蛋型)造型,充分体现了3D打印技术的优点。

项目结构通过配置环向钢筋、径向拉结钢筋、竖向钢筋,形成整体钢筋笼,配合3D打印混凝土,形成3D打印配筋混凝土结构,并针对各种荷载组合进行了有限元受力分析,确立了结构的设计方案。施工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工厂将建筑分节段打印并预留构造柱出筋,在现场进行吊装和节点钢筋搭接和构造柱的现浇,最终形成整体性良好的完整结构。

▲火星一号基地文旅酒店项目3D打印配筋混凝土结构

▲火星一号基地文旅酒店项目施工

▲沙特Durra别墅

▲整体打印建筑

▲3D打印部品、部件

▲景观小品

王海龙教授还分享了装配式3D打印技术应用案例沙特Durra别墅,整体打印成型公安岗亭等项目,3D打印公园部品、景观小品,以及正在打印建造中的民居院落等工程案例。

王教授认为建筑3D打印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加快建筑3D打印技术相关标准制定的推进工作,开发具有多功能化建筑3D打印建造系统,完善建筑3D打印材料体系、大力开发绿色低碳打印材料、粗骨料低碳打印混凝土材料,助力绿色建造,推进建筑3D打印技术和传统建造的兼容互补,实现复杂环境与极端环境下大型结构的打印建造,以及建立完善可靠的打印结构设计方法和建造方法,这些都是未来3D打印混凝土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


03

最后一位主讲嘉宾是圣戈班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水泥基材料研发部研发经理、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李林博士。李林博士主要从事水泥基材料功能性添加剂、新型胶凝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及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负责圣戈班集团亚太区水泥基材料前端研发及区域技术支持工作。本次混凝土大讲堂,李林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圣戈班3D建筑打印经验分享。

▲李林博士

▲徐永模会长为李林博士颁发主讲嘉宾荣誉证书

圣戈班水泥基材料事业部(伟伯)自本世纪伊始便开始进行3D打印混凝土的研发试验,并基于其独特的砂浆配方技术开发了一流的3D打印试验及测试平台。在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和承包商BAM等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的合作下,该平台得到进一步优化,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3D打印服务。2019年,圣戈班在荷兰开设了第一家专门服务于3D打印混凝土业务的工厂并于2021年升级为圣戈班集团3D打印混凝土全球能力中心。众多欧洲标志性3D打印混凝土项目均来自于该工厂,包括2017年竣工通行的世界第一座3D打印混凝土桥梁荷兰格默特自行车通行桥;2021年竣工通行的世界最长3D打印混凝土桥梁荷兰奈梅亨自行车通行桥;2021年竣工并入住的世界第一栋3D打印租赁房等。

为什么要开发3D打印混凝土建筑?李林博士提出了3D打印混凝土建筑的4个明显的优势:

  • 多,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种设计实现的解决方法;

  • 快,高效率的数字打印;

  • 好,智能控制;

  • 省,省材料、省人工、省工期。

圣戈班3D建筑打印经验

圣戈班集团完成开发了3D打印系列材料及设备,增强了3D打印混凝土层间粘结,解决层间滑移;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通过大量测试验证了3D打印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同时,圣戈班还研发了3D打印系列指导流程,用于辅助设计打印构件。

▲伟伯3D打印机打印路径

李林博士分享了圣戈班在国际上完成的3D打印建筑经典案例,主要分为:桥梁、单层住房、构筑物以及楼梯四大类。

▲荷兰格默特自行车通行桥

荷兰格默特自行车通行桥是世界第一座3D打印桥梁,荷兰奈梅亨自行车通行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3D打印桥梁。

▲欧洲第一栋3D打印租赁房

欧洲的欧洲第一栋3D打印租赁房,采用双层打印的腔体结构,空腔内填充保温材料。

▲德里伯根·蔡斯特火车站绿植框架

德里伯根·蔡斯特火车站绿植框架项目充分体现了3D打印混凝土的优势:在免模板的情况下,实现曲面造型,在等同成本造价下,大幅度减少了传统模板造成的工期(减少80%)和总工期(减少60%-80%)。

▲空腔无筋楼梯

圣戈班还完成了多个空腔无筋楼梯的打印建造,并开发了楼梯打印网站及软件,用户可通过网上输入建筑参数并下单,软件自动设计楼梯结构和打印工艺,工厂打印完成预制并安排现场安装。

第五届中国混凝土大讲堂对混凝土行业免费开放,协会聚焦国内外热点研究和应用领域,跨界邀请行业内外的资深专家,在打通混凝土产业上下游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未来,中国混凝土大讲堂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国内外最高水平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将混凝土界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广大从业人员、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第六届中国混凝土大讲堂计划将于2024年上半年举办。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返回顶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若您无法正常浏览本页面,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请您更换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