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干式连接多层框架结构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
鉴定会现场
本次成果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蒋勤俭正高,委员包括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卢清刚正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肖明正高、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李军正高、 预制构件分会邓思华教授、北京榆构有限公司刘昊正高、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蔡亚宁正高等,与会专家审阅了鉴定资料,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并对成果完成单位和考察报告内容进行质询,最后讨论形成了成果鉴定结论。
北京建工建研院总工程师李晨光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北京建工建研院建筑工业化研究所,依托北京建工集团和建工研究院的科研、人才、智库优势,以装配式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助力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开发和产业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希望能借本次成果鉴定会议的机会,各位专家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动以后的课题研发与应用工作的开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北京建工建研院总工程师李晨光
北京建工建研院工业化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孙岩波介绍了本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及主要科技成果。干式连接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一种重要连接方式,特别适用于低多层框架结构,可有效解决传统湿连接存在的现浇和预制穿插作业多等问题,但目前国内相关技术产品、技术及应用相对较少,有必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课题组对干式连接器,采用干式连接器的柱节点、梁柱节点力学性能及施工安装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一)钢筋连接用干式连接器
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混凝土钢筋连接用干式连接器,可实现竖向钢筋受力的同心传递。对该连接器产品进行了理论计算、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连接器可满足《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行业标准JGJ 107中Ⅰ级接头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安全度。
(二)采用干式连接器的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项目组开展了装配式混凝土底层柱与普通现浇柱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结合试验测得的两种底层柱的荷载-位移曲线、应变曲线、破坏模式等,分析了不同连接方式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破坏模式、受力机理及耗能性能等抗震性能指标。
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试件均为正截面压弯破坏。现浇柱的滞回曲线相比干式连接柱更加饱满,干式连接柱耗能能力稍弱;新型干式连接柱承载力和现浇柱较为接近,延性系数比现浇试件高0.55,具有比现浇试件略好的变形能力;两试件的受弯承载力试验值均大于理论设计值,试件承载力均具有一定的安全富余;干式柱和现浇柱具有较为接近的初始转动刚度,且两试件均满足规范刚性节点的要求;数值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现浇柱与干式连接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破坏,可采用该模型相关参数假定进行该类节点的仿真分析。
(三)采用干式连接器的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项目组开展装配式装配式混凝土干式节点(PCJ)及传统现浇节点(RCJ)抗震性能对比试验,分析不同连接方式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破坏模式、受力机理及耗能性能。
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个节点试件破坏形态均为梁端受弯破坏;通过节点延性分析,RCJ和PCJ延性系数均大于5,PCJ和RCJ延性性能均良好;相比于RCJ初始刚度,PCJ初始刚度小3.5%,屈服后的刚度与RCJ基本相同,并均满足节点刚性刚度要求;RCJ有良好的耗能性能,PCJ的耗能能力相对较弱;RCJ和PCJ受弯极限承载力均大于理论值,试件的设计具有一定安全度富余;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采用该模型相关参数假定进行该类节点的计算仿真分析。
(四)装配式混凝土干式连接结构施工安装技术研究
通过对采用干式连接器的预制梁、柱、板构件深化设计及其施工安装技术研究,提出了采用干式连接器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可有效指导该类结构的工程应用,该施工工艺具有施工速度快、现场免模板支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低多层住宅、公共和工业建筑。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编制地方标准3项,形成企业工法1项,发表论文8篇,撰写著作1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工程中得到示范应用,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良好。
各位专家也分别在对项目进行了质询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形成了鉴定结论。
本次鉴定会由协会副秘书长陈玉博士主持。本次会审结束后,协会将对成果鉴定结果进行公示,公示10天后,如无异议,将向成果完成单位颁发《科技成果鉴定书》。
网站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 、CCPA、CCPA各部门以及各分支机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 (CCPA)"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 “彩色清水混凝土性能精准调控及生产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2023-07-26
- “超高性能混凝土装饰构件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2023-07-28
- “轻量化装配式电力管井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2023-08-15
- “新型装配式钢节点混合框架结构及配套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2024-03-19
-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轨道梁制造、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实施”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2024-08-09
- “无碱液体速凝剂与喷射混凝土的高性能化研究与应用”评审鉴定结果公示2024-11-02